□丁仲华
我自小生活在西南河河边,从一条河变成一条路,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全在我眼皮底下发生。“西南河”一名,缘自它地处奇山所城西边,且发源于奇山所西南的南山(现南山公园山脉)一带,故名“西南河”。河道宽约十几米,是一条季节河,只有在雨季山洪暴发时,河床才短暂有水,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河”,平时仅是两岸居民和商铺的排水沟。它的两岸绝大多数地段并无挡墙,称其为“沟”更贴切些。
当雨季来临,山洪顺南山而下,河水猛涨,泥沙俱下,溢出河道,浸入民居,其形势令人十分惊骇!雨过天晴,河水消退,只剩一小股清流默然流淌。妇女们趁便到河里洗刷,我们这些孩童则在河中嬉水、捉小鱼。若过十天半月再不下雨,河床裸露出来,西南河又成了排水沟。尽管如此,河两岸仍不失为老烟台的发祥地之一。
现毓秀小区,旧时称世和村,是老烟台的“十三村”之一。这里也是老烟台的坐地户曲姓和张姓家族的聚集地,曲家大门及周边一座座典型北方风格的四合院,显示出其族人们不凡的历史。记得我上小学时,一次从其中一栋住宅外墙边走过,偶见剥落的石头墙缝里露出一枚铜元的圆边———那是建房时主人家用来垫石头找水平用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叫低调的奢华,房屋建筑之考究,从中可窥一斑。
依西南河命名的“西南村”(现新建体育场至老地委大院一带),坐地户有王氏家族。现三环集团对面的河东崖,原有一所西南河小学(已于上世纪80年代撤销),其部分教室就是利用的西南河张姓家族的张家祠堂。
西南河南端、捷敏街南头,有一个捷敏冰厂,它专为芝罘湾海港内渔船制冰保鲜。在渔船集中靠岸时,从冰厂沿河边往港内运送机制冰的地排车络绎不绝,成为一大景观。体育馆处,原为“张家窑”,是在此地挖黄土烧制砖瓦的窑场;沿河往北,特别是毓东路至南大街(旧称“南大道”)路段,有饭馆、客栈、伙食铺、澡堂、百货店、鞭子铺等众多店铺,显得十分繁华。但河两岸道路并不宽畅,河西崖较河东崖稍宽一些,但其最窄处也仅能通过一辆大马车而已。河道由南往北逐渐收窄加深,现三环集团处,河深不到半米,至南大街处,就深达两米多了。
当时从体育馆往北直至入海口,整条河流只有四五座木桥联络两岸交通。从毓东路通往建昌街的木桥,烟台方言称之为“头磴”木桥,头一座之意。此桥在上世纪50年代末改建成水泥桥。上世纪20年代末,至南大街处由军阀刘珍年修成了拱形水泥桥,但烟台人仍称之为“二磴木桥”。再往北,北大西街、北马路等处,依次称之为“三磴木桥”、“四磴木桥”。
1953年,我是从河西崖踏着河中的石头去西南河小学读书的。后来在此地用杉木杆子修了一座简易木桥,但雨季一来,随即冲毁。两岸居民和商铺有时也往河里倾倒垃圾,搞得河里脏乱不堪。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政府在每年的雨季到来之前,组织在押劳改犯人来清理河道。岸上军人持枪警戒,有的重犯还戴着脚镣,惹得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童围着看热闹。
1962年,政府为西南河加盖。第一期工程往南修至南通路和建昌街转弯处,脏乱的西南河变成了大马路,就此将其命名为“西南河路”。
而今,那个曾经脏、乱、臭的西南河永远地消失了。在回忆中打捞几片碎屑,拼凑一点它的旧模样,今昔对比,让人没法不感慨,而它明日的繁华也更加令人期待了。
新闻推荐
中平海参专场今日最后一天, 有着国企背景的中平海参向市民宣誓:做最好的海参
“烟台海参十大品牌”之冠名单位专场地点:北海宾馆电话:622399262332296233379本报讯(YMG记者徐志春)“做最好的海参!我们保证不卖糖干海参;我们保证不...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