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花花绿绿寒衣替代烧纸
昨天上午,记者在芝罘区殡仪馆入口处北侧,发现一家摊位上摆满了寒衣节祭祀用品———高档布衣,透明塑料袋里是花花绿绿的中式服装,每个袋子里有一身衣服。“农历十月一之后,天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要给老人送点好衣裳啊。”陈姓男摊主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用布做的寒衣,红色的可以送给女性,还有蓝色和绿色的送给男性,上面还有印花,显得非常高档。“5元一身,买得多还可以再给你便宜一点。”摊主称。记者看到,这些寒衣看起来都很小巧,还做上了立领和盘扣,显得挺精致,不时有人停下,一买就是好几身。殡仪馆当天禁烧,市民买寒衣是打算烧给逝者吗?“今天禁烧,这些寒衣买了也不能烧掉,拿到老人坟上去压一压,表达一下子女的心意就行了。”一位市民在买下两套寒衣后,面对记者的疑惑这样表示。
支持禁烧,成为市民一种习惯
“鲜花寄托哀思,文明祭祀”、“改革封建丧葬习俗,提倡文明悼念新风”……昨天,在芝罘区殡仪馆,各种文明祭祀的宣传条幅随处可见。记者来到殡仪馆骨灰堂前的祭奠园里看到,来祭祀的家庭,没有一个焚香烧纸的。骨灰堂前的几棵松树上,记者看到前来祭祀的市民还将菊花、白色的纸花等放在了树上,用这种方式来寄托哀思。
市民林女士的母亲在这里安息了近二十年,每年林女士都要和家人一起来为母亲祭扫。她告诉记者,自从开始禁烧,她就没有再烧过纸,都是用鲜花来祭祀母亲,又文明又环保。现在只要来祭祀母亲,她都会买上一束鲜花,这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现在来祭祀的市民,绝大部分都已经自觉地选择了用鲜花或绢花等文明祭祀品替代烧纸钱。”昨日,芝罘区殡仪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民都已经自觉地将禁烧变成一种习惯。“上午只有一位市民带着两大摞烧纸上山来,在得知当天禁烧后,这位市民非常配合地又将烧纸送下山去了。”这位负责人称。
微信网站,全新环保祭扫寄相思
“天冷了,亲爱的老爸,记着加衣,好好照顾自己。这辈子我们没有爱够,下辈子我们还做亲人。”昨天上午,在芝罘区殡仪馆骨灰堂前,记者看到市民刘女士和家人取出了父亲的骨灰盒后,将这样一段话语从手机微信上发出,以这种既新潮又环保的方式,为亲人遥寄自己的思念之情。
昨天,市民张国平坐在电脑前,登录了一家祭奠网站,在给已故的父亲发送寄托思念的纪念卡后,还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我想,祭祀最重要的应该是心意,而不是形式,即使我们是在网络上祭祀先人,对他们的思念也一点都不会减少。”张国平称。记者在祭奠网站上看到,“我们永远怀念您”、“天堂的父母你们好吗?女儿永远想你们!”……一段段充满亲情和怀念的话语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鲁东大学教授秦岚认为,随着殡葬改革和观念变化,传统祭奠的“白色消费”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家庭追思会、网络祭奠、集体共祭、缅怀烈士等新的祭扫方式,既提升了民俗文化内涵,也为传统习俗注入了生命力。
这些年禁烧,绿色殡葬深入人心
“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实行了禁烧令,效果十分明显。”昨日,芝罘区殡仪馆负责人张治洪说,从这些年的禁烧情况看,绝大多数市民都支持和已经在文明祭祀,禁烧令由第一年的被动执行,到现在已经是大家自觉主动地遵守的规则了。
张治洪介绍,尽管殡葬改革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中呈胶着状态,但环保的绿色祭祀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形式。这几年人们越来越重视逝者“身后事”的绿化,诸如树葬、海葬、花坛葬、壁葬、骨灰还林,这些新方式渐渐为大众接受,烧纸钱也成为大家摒弃的旧习俗。除了禁烧引导市民逐渐转变传统祭祀方式外,民政部门今后还将尽可能多地提供多种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
新闻推荐
区纪委创新工作思路提升群众满意度, 聘请大学生明察暗访纠风,发2000张选票评议114个重点科室
心系民生事提升幸福感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海涛)近期,芝罘区纪委监察局通过电话、邮箱等举报方式,解决了一批作风和效能问题,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