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是老烟台京剧演出的鼎盛年代。不仅名角大师云集烟台,众多民间专业草台班(只跑城乡间在小戏台上演,尚无进大戏院演出的实力)也大放异彩。20多年前,笔者有幸采访过曾在“双合班”学成演出的王宝山老先生,听他讲了民间京剧团体“双合班”的兴衰。
群班竞争起,真假“双合班”
“双合班”的创始人是位姓王的男旦角,艺名“花红果”。当年在胶东一带红极一时,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扮相俊美,唱功做派好,往往一打帘子一亮相,台下观众就齐声叫好。他的拿手好戏有全部《玉堂春》、《红娘》、《青霞剑》等,凡青衣、花旦戏无所不通。“双合班”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都聚集在台口旁边,以一睹花红果卸妆后的风采为快。1930年,9岁的王宝山到“双合班”坐科(学艺)时,花红果已经病故,由他的老师邵德山当班主。邵老师擅长老生,老旦、花脸戏唱得也很好。由于他的戏路宽,京剧界的朋友尊称他为“老戏包”,又因他唱戏愿仰脖,称他“仰脖子生”。同行中有人对某一剧目或某一角色的唱腔或做派有什么不懂之处,尽管找他教,只要他会的就实心实意教给你,直到你学会为止,绝不留一手。
当年“双合班”一年中春、夏、秋三季在胶东农村赶山会或赶还愿戏(俗称“跑连外”)。在一个台口唱完,就由下个台口来请,派骡子来驮演员或戏箱。冬天大雪封门不能演出时,就常住在烟台大庙老戏房(地址在原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对面戏台后面一带)。这里是大庙(“文革”前夕被拆除)的庙产,庙里当家的是个姓张的道士,“双合班”的人都叫他张师傅。他包着“双合班”的吃住,但“双合班”必须于春节期间在大庙对面的戏台上,无偿地唱半个月的京剧。那时首场戏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演,要一直演到大年初一天黑,再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演起,每天晚上都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
当时“双合班”演员阵容强,可谓实力雄厚。除邵德山先生外,武旦有刘门合,他能打能翻跟头,嗓子好,拿手好戏有《夜叉盗马》等。红黑二净杨和来,擅长演“关公”、“包公”之类的角色。大花脸隋元吉、文武老生赵双奎、武生赵德生都是胶东观众喜爱的演员。由于“双合班”的演员戏路都很宽,缺什么角色都可以互相来演,所以常常上演大型连台本戏,如《狸猫换太子》、《宏碧缘》、《呼家将》等,一演就是四五十本。而且是边排边演,白天排了晚上就演。因为符合城乡广大观众的欣赏心理,所以久演不衰。
那时胶东地区大小戏班子不下六七十个,竞争激烈,但由于“双合班”演员艺高一筹,所以无论是“周善宝班”(活跃于文登东部一带),“史秀山班”(又称“四喜班”,活跃于海阳一带),还是“李纪张班”(活跃于莱阳以西),都竞争不过“双合班”。“双合班”在台口多时,曾经分两个班子到两个台口同时演出达一年多,所以有不知内情的人称“真双合班”、“假双合班”。
教戏结硕果,培养周亚川
“双合班”还招收学员,为胶东培养了大量戏剧人才,著名老生周亚川先生(乳名“小丫头”)就是“双合班”的学员。据《烟台人物志》记载:“周亚川音量浑厚,唱腔高亢,酷似高庆奎;念字清晰,做戏洒脱;又颇似周信芳。上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曾将他在《千里送京娘》、《珠帘寨》中的唱段灌制唱片,发行全国,风靡一时。新中国建立后,周亚川参加过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先后担任山东省戏曲学校副校长、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等职。”由此可见“双合班”教戏水平之高。“双合班”最盛时有学员100多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有。每行都有七八个教师。学员进班学戏叫坐科,先要学员的父母和戏班签订合同,规定坐科期间,学员病死、被打死、自杀身亡均与戏班无关。
当时学戏很苦。戏班有句行话叫“十年出个状元,十年学不出个好戏子”,“砍的不如旋的,不打不成材”,“戏是练出来的,也是打出来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是打出来的”。老师用打教板打出来的戏,刻骨铭心,学员到老不唱也忘不了。刚进“双合班”时,每天早晨4时都由看场的老师把学员叫起来,先喊嗓子,然后再组织在一起跑圆场、压腿、下腰、拿顶,先练基本功,过一段时间再因材施教。
王宝山开始学唱老生,第一出戏学的是《鱼藏剑》、《刺王僚》,然后再学《乌盆记》。他那时没有文化,又不识谱,全靠死记硬背。戏班也没有教材,老师一句句唱,学员一句一字地学。老师手中拿着檀木做的戒尺,他唱的哪一句掉了板,老师就用戒尺打一下学生的手心,有的学生手心都被打肿了。
一年之后,王宝山要求改学武生,老师同意了。学武生更苦。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天中午他在太阳地里,贴身穿上用粗布做成的箭衣,套上又肥又大的大棉袄(练功服),然后用绳子扎上四个用麻袋做成的靠旗背在后背上,再穿上底有二寸半厚的厚底靴子,练武将出场起霸这些基本动作,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老师要求伏天把汗练回去。严冬冻得伸不出手来,老师又要他穿上这套装束练出汗来,吃了夜饭还要背台词。坐科8年中,戏班只管学员吃饭,没有工资。8年后王宝山先生出师了,《挑滑车》、《长坂坡》、《伐子都》、《木兰关》、《四杰村》这些武生中长靠短打的重头戏,他都能演下来。在观众的喝彩声和同行的赞扬声中,他才体会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话的含义。幼年时代恨老师的心情也被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所代替。
“双合班”解散,宝山参加革命
当年戏班一晚上要演四五个小时。开场先演四五十分钟的武戏,因锣鼓敲得响,能吸引观众。再演一个小时以唱功为主的文戏。有些去看戏的老人容易瞌睡,这中间再插一块武戏,热闹一番,调剂一下观众的情绪。最后才是好角唱文戏。戏班行话叫压轴子戏。所以唱武生这一行当很缺,王宝山就想另谋出路。因为他是“双合班”出身,各个戏班都争相聘用。1940年他离开了“双合班”,应聘到小赵松樵的戏班配合他演了几年。1944年,王宝山回到故乡栖霞县铁口乡大庄村。胶东抗大有个胡营长住在大庄村,在胡营长启发教育下,王宝山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马少波兼任团长的胶东胜利剧团当演员。
1945年8月,烟台第一次解放后,“双合班”也解散了。一生以宽厚待人的邵德山老师于1982年病逝,享年88岁。王宝山于1958年到烟台市京剧团工作,直至离休。
新闻推荐
12月22日,冬至,在芝罘区金璜顶山下的白石区片E地块机械声隆隆,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数十台挖掘机正在开挖土方、平整场地。白石区片改造项目安置小区工程为正...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