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良好的语言表达,会给你的事业和人生带来美好的前景。而不良的语言表达则会给你的事业和人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尤其是青年人刚刚踏上社会,要跟各色人物打交道,学会说话尤显重要。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会说话的重要性。美国有两个相邻的粥店,专卖粥和鸡蛋。顾客进了1粥店时,服务员问道:喝粥时加上几个鸡蛋?进了2粥店时,服务员则问道:喝粥时加不加鸡蛋?两店问话不同,其经营结果大相径庭。几年之后,1店兴旺起来,遍开连锁店。2店却倒闭了。其实,差别就出在那句话上!
素有“胶东王”之称的刘珍年,在1928~1932年间驻守烟台。期间,他曾用语言侮辱过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记者怀恨在心,暗地里收集刘的材料。结果发现,刘正是蒋介石排斥的对象。于是他正话反说,写了一个揭发材料直寄蒋介石。老蒋派人调查。调查人员深知老蒋的意图,便上报说:材料基本属实。随后,刘珍年被调到温州。于1935年以“纵兵殃民”罪被枪毙于武昌。
你看,语言不慎不仅能给经营带来灾难性后果,也能带来杀身之祸。实在令人值得警醒。
与此相反,良好的语言表达也会对事业和人生带来美好的前景。前面说的美国的1粥店,因为一句看似普通的问话而使粥店兴旺起来。最近,听到一位退休老同志讲的亲身经历,感触很深。原来,有两位离休老干部在历史上受过错误处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多次提出申诉。上级机关同时转回他们的相关材料,责成驻地机关调查处理。在当时,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到实地调查材料,需要跟有关部门协调,需要向领导汇报……挺费周折的。当工作人员接触这两位老干部时,其中一位态度非常强硬,认为“你们搞错了,就应该及时给我纠正过来”。另一位老干部则谦和地说:“我年事已大,人生之路不长了。今天办这事,主要是想对后代有个交代。麻烦你们帮帮忙。”这位老干部的话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同情。他们不辞辛劳地为他奔走,很快把错案纠正过来了。而那位态度强硬的老干部却被推给领导机关处置。
良好的语言不仅给经营带来生机,也使人生的难题很快得以破解,真是令人宽慰。语言不仅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要数1972年2月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了。当时,美国极想和中国大陆建交,又不想放弃台湾。一时间,这个问题成为中美谈判的焦点和难点。在艰难中,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最终找出了最佳表述方法:“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美联合公报中的一句经典性的语言。可以看出,当行为主体的表态处在两难之际时,选择了行为客体的态度和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要学会说话,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维多一点全面,少一点片面;多一点远见,少一点短视;多一点深刻,少一点肤浅。就是说,凡事多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那么,我们跟智者交往时就要屡说智者一失之外的多得,而跟愚者交往时就要多说千虑之中的一得。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带上你的赞许。有时,它比金钱奖励还管用。当然,你的表扬应当是真诚的,恰如其分的。切记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言切勿中人心病。这样一来,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融洽。由此,不难看出,良好的语言表达实在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要学会说话,还要有容纳的心态。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善对别人的缺点,谅解某些过失。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援非青年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的讲话所说:“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相互学习,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差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真心实意帮助朋友。”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就会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宽则得众”的理想境界。
应该看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反映。要从根本上改善语言的表达能力,就要从提高思想,净化心灵开始。而提高思想,净化心灵,就要努力战胜自己。战胜自己需要勇气和毅力,甚至充满痛感。不过,一旦改掉那些不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你就可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俗话说:能战胜别人的是英雄,能战胜自己的是圣人。从学会说话开始,提高思想,净化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吧。
新闻推荐
前天晚上,下班后和一位同事老哥一起回家。平常,这老哥挺能说的,而这天,一路上他竟然少见的沉默寡言,深沉得让人觉得陌生,笔者试探着问了一句:“今儿个怎么这么酷?老哥...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