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引进70多个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扎根创业;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2件,创新成果增长率稳居全市之首;8成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这是烟台高新区用5年时间给出的发展“答卷”。
5年前,金融危机肆虐,烟台经济也感受到阵阵寒意。2008年12月18日,为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高新区管辖范围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单独设立高新区,同时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一系列优惠政策。高新区由此开启“二次创业”的序幕。
5年时间,创新要素和智力资源在这里碰撞并不断升腾,一座滨海生态科技新城赫然崛起。
关键词:产业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郊农村化身“科技新城”
10公里黄金海岸线穿境而过,48.8平方公里高科技因素荟萃。五年来,高新区累计引进投资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70多个,总投资750多亿元。至2013年底,全区在建重点产业项目42个,总投资420亿元。
园区要发展,项目是关键,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为此,高新区坚持“三个引进”和“三个不要”两条红线。“三个引进”,即瞄准央企、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集中用力;“三个不要”,即没有核心技术的不要,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不要,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不要。5年来,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烟台蓝海国际软件园等专业化特色园区建设,加强专业化配套,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一流载体平台,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投资15亿元的航空航天科技园开工建设,投资12亿元的烟台北航科技园即将开工,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正式投产……以空间技术研发、飞行器高端配件制造、航空航天综合配套服务为重点的航空航天科技产业集群,在高新区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投资60亿元的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投资10亿元的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投资8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等项目……以现代医药研制生产、生物技术应用为重点的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膨胀壮大。
投资50亿元的烟台智慧城产业园,致力打造国内一流无线宽带物联网产业研发制造专业园区;总投资33亿元的浪潮集团烟台研发运营中心项目,计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研发运营中心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烟台研究院等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以电子信息服务、电子产品制造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高新产业犹如强力引擎,5年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保持20%、40%、50%左右的增长速度,增幅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倍以上,始终保持全市领先。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效益型、后劲型指标,五年内实现总量翻两番,工业增加值、人均GDP、外贸进出口等重要指标均实现总量翻番,年均增长25%左右。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演绎了令人振奋的高新速度。
与此同时,一个个引领未来的城市组团拔地而起,一座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跃然而出。产城融合,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近年来,高新区核心区安排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近百个,完成投资30多亿元,路、水、电、气、暖、通讯、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建成主次干道24条,道路硬化面积达294万多平方米,实现通车里程78.4公里,形成“六纵六横”路网格局。沿科技大道两侧组团式布局了科技CBD、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拓普邦生物科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北航科技园等各类高端产业和高端服务类项目40多个,建成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在建200多万平方米,快速崛起成为一条高端产业集聚、风格时尚现代的景观大道,科技新城的轮廓和形象初步形成。
关键词:创新
20多家国字号科研机构、累计授权392项专利创新成果增长率居全市之首
昨日上午,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一期工程12栋建筑正加快推进,其中8栋主体已经封顶。生物科技园综合服务楼投入使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院等“国字号”科研院所和知名机构入驻,20多家海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聚集,10余名海归博士扎堆创业……未来10年内,生物科技园将吸引10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研发中心实验室、300家以上生物技术公司入驻,打造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流生物技术园区。
毫无疑问,创新要素和智力资源的聚集,正是高新区独有的气质。中国航天513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20家科研机构,以及4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展现着高新区生物技术与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海洋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发资源优势。在生物技术领域,依托拓普邦生物科技园,建成快速药敏检测试剂盒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全省分子生物研究的重要服务平台;在电子信息领域,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建成海量网络数据计算、大规模网络仿真、天玑网络深度信息服务等“三大平台”;在先进制造领域,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清华大学打造了胶东汽车技术现代服务平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政产学研结合为特色,面向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关键技术设计研发服务的综合平台……科技平台的日臻完善,促成创新成果喷薄而出。在生物医药领域,涌现出绿叶制药、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自主研发实力强劲的企业或园区;在海洋科技领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岸带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高端装备领域,既有瞄准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又有能为国产大飞机配套的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研发的“天玑大规模网络信息处理系统”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之于高新区,是不竭的源头活水和不息的生命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区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6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增长率均居全市首位。
高新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出台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8项政策;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设立科技信贷补偿资金、天使基金、金融超市和信用担保公司,与风投公司合作设立烟台蓝色产业投资基金;初步搭建了全区科技金融政策措施体系,先后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2家;通过整合政府和企业信用资源,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形成强劲支撑。
关键词:民生
累计实施为民服务实事68件八成以上新增财力投入民生
无论高新区怎样发展,民生是贯穿其始终的永恒主题。
数据显示:5年来,高新区累计实施为民服务实事68件,民生投入累计15.3亿元,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一般预算支出,占全区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平均达到53.18%,每年新增财力80%以上投入民生事业。其中,2013年民生投入预计达1.6亿元,较上年增长50%,民生投入支出水平居全市前列。
在高新区创业路西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南,投资5亿元的烟台二中新校区初步成形。实验中学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在紧张施工。高新区实验小学和幼儿园今年7月底奠基开工,明年将建成投入使用。以实验中学为核心,在方圆1公里范围内,高新区正着力打造一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高标准、全覆盖的教育链条。同时,在全市率先为初中在校生按每生每天6元标准提供免费午餐,为小学在校生按每生每天3元标准提供课间营养餐,为全区中小学生开通免费校车、发放春夏冬三季校服、免费查体、发放各类补助……随着一系列惠学措施的实行,高新区教育环境日益优化,未来几年,将成为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
不仅是孩子们,眼下刘家埠村的村民们正忙着搬进环境优雅、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这个位于高新区中心地带的村子,全村700多户村民将生活在现代化的社区,过上城市生活。为深入推进旧改工作,高新区将全区21个村合并为12个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858万平方米,其中居民安置面积208万平方米,计划用3-5年时间全域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目前,10个社区已经开工建设,开工面积达200万平方米。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新区着力打造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7.2%,电子化管理率100%;每年免费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推行了“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明年,一座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疾病防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有望在高新区开建,将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011年,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区。通过保险保障与就业保障联动,提供新农保、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三种保险方式,打破了以往只给参加农保人员财政补助的老思路,给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同样水平的财政补助,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安排财政资金8000余万元,将全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补助范围。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元和5280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8400元和480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全部保持全市先进水平。“二次创业”转瞬5年间,面对新征程,高新区意气风发:将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烟台高新区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成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单位为标志,全面开启“三次创业”伟大征程,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牢牢把握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烟台打造东部新区两大机遇,坚持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蓝海英才”集聚工程等八大工程,担当起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树立改革开放新标杆、建设统筹发展新样板四项使命,奋力推动全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
新闻推荐
YMG记者云全通讯员洪爽应菊摄影报道今年以来,区体育中心以“突破提升年”活动为契机,采取多项举措贯彻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冷暖点滴记在心上,尽全力为构建芝罘“...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