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务街道北里村有个于万林,他组建的农家剧院吸引了牟平、福山、莱山的不少戏迷。”近日,芝罘区新居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资深文化大院”。听着工作人员绘声绘色的叙述,记者也不由得对这个“资深文化大院”心驰神往起来……在区新居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农家剧院”。
周五下午,记者刚刚进北里村,远远地便听到韵味十足的京剧唱腔《贵妃醉酒》。循着国粹的韵律,记者找到了位于村口不远处的于万林老师家。
票友:大家排队轮着唱到天黑
下午1点多钟,当记者走进于万林老师的“农家剧院”时,一曲传统的京剧青衣唱段《望江亭》便深深地吸引住了记者。在于万林等七位乐器老师的伴奏下,王静华跟随着器乐节奏渐渐进入了角色。
“我本来就好唱歌,现在也是‘千千阕女子合唱团\’的成员。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学起了京剧,没成想,竟然一学就上了瘾。”已经52岁的王静华在记者看来顶多能有40岁,“我今天带着孙女语心一起来,一是过过戏瘾,二是让孩子也受受熏陶。以后咱这国粹还得靠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记者看到,只有2岁零2个月的小语心,坐在奶奶的腿上,不哭不闹,安安静静地听着京剧特有的唱腔。
同住北里村的潘培琴,今年已经62岁了。她告诉记者,村里的戏迷们每周都定点到于万林家里来过戏瘾。“像我们这些唱得不好的,很少跟着于万林出去唱,但就是好这个,所以每周都来。轮着唱上那么一两段,真是开心。所以,我们来这儿都是为了乐呵乐呵!”潘培琴笑着说,于万林的“戏曲社”成立已经十多年了,每天都不闲着。
坐在一旁的票友告诉记者,“于万林这儿我们每周都定点儿来,他可是我们烟台最早一家组织‘戏曲社\’的,可有些年头了。”
这位票友说,当初,于万林老师组织了“戏曲社”后,周围人家里有亲戚朋友爱好唱戏曲的尤其是吕剧和京剧,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大家就都找到了于老师这儿。“那会儿,慕名找到于老师的人真叫一个多。有一位老师,今年怎么也有70多岁了,主要是拉乐器,每回都从莱山赶70多里地到于老师这儿来过瘾。周边的还有像牟平、福山等好多远地儿的戏迷们,都跑到这儿来。人多的时候,一间小屋都坐不下。真是一个热闹!大家都排队轮着唱,每人一段,一直唱到天黑。”
于万林:“夫拉妇唱”因戏结缘
“你看到那新盖的五间屋没?那是专门为唱戏盖起来的。有人要花5000元租下,没租!就唱戏用!”于万林指着紧邻的一处新屋告诉记者。
据于万林介绍,早在1996年“五一”期间,他家的房子刚刚盖好时,就固定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排练,至今已经有18年了。
“我读书那会儿就好胡琴这些乐器,那时候学校整天搞宣传,我就带着胡琴跟着到处唱。初中毕业后,家里条件不允许,就没再往下读。”于万林说,后来,村里组织宣传队和俱乐部,他和村里的几个文艺爱好者一起排演了吕剧《送货路上》。而正是这一出吕剧,使于万林和爱人孙德凤最终走到了一起。
“那大约是在1974年、1975年期间。当时,我媳妇也参加了演出,演的是老旦。”于万林说,那时候黄务村有个大礼堂,他们把排练好的吕剧《送货路上》搬到礼堂里演出,得到大家的肯定。“当时大家都说好。”
“那您和阿姨这也算是因戏结缘哪!”听新居办工作人员这么一说,大家不禁开怀大笑。一旁的于万林老师则腼腆地说,“可以说,是因为相同的戏曲爱好让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在这段浪漫的“戏曲情缘”之后,于万林老师也沉寂了一段时间。
1975年以后,因为忙于上山干活儿,于万林把自己的“戏曲”情结深深埋藏起来,这一停就是20年。上世纪90年代初,文艺行再次开始兴起,在大家的热情鼓动下,于万林又一头扎进了自己深深迷恋的“戏曲”之中。
记者在于万林“戏曲社”的乐器柜里看到,这里摆放了几十把胡琴、京胡等乐器。“这些都是我自费买的,光这些乐器就花了三四万块钱。买来材料后,我动手自己做,有时候别人也找我帮着做。”于万林说,现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像以前那样整天上山干活儿挣工分。“现在每周一到周四,我们就到黄务办事处的服务大厅去唱,每周五至周日,大家就都到我家里来唱。我今年63岁了,就迷这一样(指戏曲)。老伴也支持,哪天要是谁没来,还紧跟着问我咋回事,是不是惹人家不高兴了。”
当记者问到于万林为何如此痴迷戏曲时,他回答道:“喜欢!就是喜欢!这乐器也都是我自学的,只要看到有人拉,我就去请教,有时也会有老师过来指导我们,再就是跟着电视上的讲座学。”
老伴:为“戏迷老头”放弃爱好
于万林的老伴孙德凤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她也喜欢唱歌跳舞,但后来忙于生计,只得放弃自己的爱好,让老伴继续圆自己的“戏曲梦”。
孙德凤说,从全家搬到现住址开始,为了方便老伴唱戏,一家先后腾出两间屋子专门供唱戏用,“这不,又刚在后院盖了五间房。”“那会儿我们家的‘戏曲社\’是办得最早的,烟台街上都没有,像牟平、福山、八角的都过来,多的时候有七八十人,少的时候也三四十人。当时家里还有买卖,我和工人白天就忙着给票友们倒水倒茶,等票友们走了以后,再赶紧扫扫地,把茶碗给刷了。那时候活儿多,我和工人就等晚上再加班干。这几年,办‘戏曲社\’的地方多了,大家也就慢慢分散开了。不过,有一些老票友们还是习惯到这儿来。”
谈起为了生活而放弃的戏曲爱好,孙德凤丝毫没有怨言。“总不能两个人都去唱嘛,所以我就留下来照顾家。虽然没有时间唱,但我也乐意听。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也爱唱唱跳跳的,唱完了心情确实是好。所以,我现在也理解他,也支持他。这不,后面这七八十平方米的五间房纯粹是为了唱戏盖的。老头子说了,只能唱戏用。”
孙德凤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嗓子也不太好,已经很少再唱了,但听戏依旧是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访期间,孙德凤一边绣着“花开富贵”的十字绣,一边跟着票友们的唱段轻声哼唱着。她笑着说道:“来的戏迷们都想多唱一会儿,时间长了,大家就按照顺序挨个唱,一直唱到天擦黑。”
孙德凤一边听戏一边绣着“富贵花开”。
王静华的一曲《望江亭》选段博得了大家的满堂彩。
于万林向来访者介绍“群英荟萃”中的名角。
于万林拉起自制的胡琴总是得心应手
于万林认真地为票友们做着伴奏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志春通讯员王凯)连续数日,烟台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黄色预警。莱山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2天超标,空气质量指数...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