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她从大海里起航驶向陆地,满载鱼、蟹、贝这些崆峒岛民的辛勤收获;
午,她驶离太平湾码头重返大海,整船的米面、蔬菜和新购的电器承载着崆峒岛民的喜庆欢乐;
暮,她静静地泊在崆峒岛码头,幽幽的桅灯默默地记录着崆峒岛的变化。
她就是“兴海”轮,每天往返在崆峒岛和太平湾码头之间的交通船,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很多故事在“兴海”上演。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前一天,记者登上兴海轮———
通讯员滕培红YMG记者曲彩云
兴海,寓意兴于海、以海而兴,寄托着三百多年来崆峒岛居民的梦想,也一直是往返崆峒岛和陆地交通船的船名。曾经,兴海轮是一艘185马力的木壳捕捞船,岛民亲切地称它为“木头篓”,它承担着往返海陆运输岛民和装运淡水的工作,现在岛上的居民还对老兴海航行时马达啪啪响的噪音记忆犹新,跑个单趟至少得1个小时,条件简陋,安全性能差,因为没有船舱,即使遇到风雨天气,居民也只能站在甲板上。如今的兴海轮,已经是一艘具备卫星导航等现代科技装备的专业交通船。
22日,记者在太平湾码头看到,登上兴海轮的每位岛民,都大包小包拎着采购的年货。徐相斌船长看起来很年轻,说起兴海轮的故事,他建议记者采访老船长吕永光,他肚子里有很多兴海轮的故事,于是,记者电话联系上了吕永光船长。
兴海轮目睹岛民过年变化
在谈及岛上居民的过年习俗时,吕船长告诉记者,以前每逢春节前,兴海轮每次航班必须满载足量的淡水入岛,以保障节日期间居民用水,除了动力机组,兴海轮上最重要的设备是安置在底舱的四个大型储水橡胶袋,每个注水量5吨,每次靠岸接上专用水管,足足一个上午时间才能注满,岛上最多时2000多人口每天的生活用水仅仅靠这20吨,一天一个人仅能用10公斤水,一个月仅可用0.3吨。自从岛上有了海水淡化设备,居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兴海轮也淡出了运输淡水的任务;以前岛上居民过节到市区买猪肉,喜欢买带肥膘的,回家焅点猪大油用来炸鱼、炸面食,甲板上都是成袋的萝卜和大白菜,现在瞅瞅,全是金锣生鲜肉、鲁花食用油等知名品牌;岛上生活好了,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往年这个时间居民多集中到陆地上换气罐,液化气罐堆满半面甲板,那么多人跟这些液化气罐同乘一条船,让人很不放心,现在好了,居委会从2010年开始安排专船运输烟花爆竹、液化气罐这一类危险品,现在岛民乘坐兴海轮不用担心了。“这两年岛上居民的过节观念明显改变。”吕永光船长告诉记者,“以前,在岛外工作的居民都是回岛过年,这个时候,返岛时船上座位都是满满的。这几年不一样了,子女在市区居住,家里有暖气,条件好,很多提早就把老人从岛上接出来。现在还有的居民出岛旅游过年,有的还去了港澳台和新马泰。不过现在进岛的船也没闲着,除了岛上居民采买东西要搭乘兴海轮的,还有一些是岛上居民的亲戚朋友,在大城市生活的,他们利用春节假期到岛上寻亲访友,过一个渔家风味年。”
咱想写啥还可以点“播”
小年的前一天,家住崆峒岛的71岁的林学芸乘坐兴海轮出岛采买过年的东西。船上,芝罘岛街道联合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邀请知名书法家正为崆峒岛居民们写春联。林学芸从挂在窗户上的一排春联里选了中意的一副,又让写字的老师给写了两个“福”字,横批专门点了“民泰国安”。林学芸说岛上发了饽饽,不用蒸了;发了鲅鱼、刀鱼、对虾、鸡腿,不用买了,这下连春联、“福”字都是现成的了。
船长徐相斌一边帮着传递春联,一边插空和记者聊了几句:以前岛上的居民都是坐船外出买春联,这几年不同了,每年街道办事处都给岛上居民送“福”字、送春联,还组织有名气的书法家现场给岛上的居民题写,不仅仅是方便,更有一种年味。
采访中,几位年过古稀的岛上老人感叹不已。他们说,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张贴春联,特别是渔村,住的还是渔家小院,大门上没有春联,哪能叫过年呢。现在不止书法家送联上船,咱想写啥还可以点“播”,咱说出内容,书法家现场就给咱题写了,这真是意想不到。
两位一刻不停忙碌着写对联的书法家,一个是芝罘区政协书画之友社的副秘书长宋修江,一个是山东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徐立强,两位老师一个写浓墨重彩的繁体隶书,一个写轻灵秀丽的简体行书,每写好一副,就被等候在旁边的岛民欢天喜地地“抢”走了。
兴海轮记录军民鱼水情深
崆峒岛位于烟台市区东北海域10.08公里处,既是进出烟台的海上要道,更是扼守烟台的重要屏障和门户。崆峒岛是一个有着优良拥军传统的海岛,自上世纪50年代部队驻扎以来,官兵和岛上居民亲如一家,共驻共建,形成了手足相连、薪火相传的鱼水情谊。
22日,记者在兴海轮上,遇到了两名返岛战士。徐相斌船长告诉记者,为方便官兵进出岛,上世纪70年代,崆峒岛居委会为官兵和军属专门印制了“崆峒岛驻军专用票”,凭票免费乘船,每年老兵退伍时,村里还会给每位战士赠送一张“永久免费船票”。这张永远有效的特殊船票一直延续和传递着守岛军民唇齿相依的鱼水深情。
2004年,崆峒岛购进了新的“兴海”号客船,每天往返烟台市区一次。而在此之前,老“兴海轮”为客货混装船,而且马力较小,运力也相对吃紧,特别是到了中秋、春节和夏季海岛旅游高峰期,时常有人因为坐不上船而焦急,但驻岛官兵及军属却可以凭票优先免费乘船。从过去的手摇撸小帆船,到今天的铁壳客船,崆峒岛居民的拥军情谊始终没有变。
几十年来,那些来自天南地北、满头银发的老战士,依然往返在崆峒岛的客船上。曾经有一位退役的老同志回岛,拿着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老船票,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能够用得上,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老百姓对部队的这份感情。”
一位复员战士在离开崆峒岛前,还套用了一首人们熟悉的老歌《涛声依旧》,来表达自己对“第二故乡”———崆峒岛的无限眷恋和热爱:“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永远停泊在崆峒岛。”
兴海轮上开搬迁讨论会
在兴海轮上,记者听到许多关于岛上居民整体搬迁的话题,这也是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的最热门话题。烟台市人大代表、崆峒岛党支部书记王中平也在兴海轮上,他对政策的解读,让兴海轮上的搬迁讨论会更热烈了。王中平书记告诉居民,崆峒岛外迁项目已全部封顶,崆峒岛整体开发在最近召开的芝罘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出,2014年年底,岛民整体外迁安置房将交付使用,当年启动外迁安置计划,这个消息让岛上的居民们喜不自禁。
也许,这是岛上居民在崆峒岛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也许,下一个春节,他们将在宽敞明亮有暖气的新房里欢度新春了,想到这些,兴海轮上的岛民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喜悦之余,记者看到了他们眉眼之间流露出对家乡的不舍。
王中平书记告诉记者,岛上居民将整体搬迁安置于市政府统一规划的芝罘岛三里桥地块,岛上居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即将成为历史。“虽然家乡好、家乡美,岛上有水有电有网络,很多家有轿车,但总感觉和市里人有差距,孩子读书、老人就医还是不方便,我们都盼着尽早在新家过年。”乘坐兴海轮的吕阿姨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摄影报道)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看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一个崭新的马年就要来了!在南大街主干道上,不少市民被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吸引驻足,一位市民...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