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刘洁
19日起,芝罘区全新打造的综合性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平台———芝罘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面启用。与此同时,2016年度首期中式面点师、计算机操作员、家政服务员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此举行,共连续4天。121名失业职工成为芝罘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投入使用以来,第一批经过系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培训后参加鉴定考试的学员。(相关报道详见本报20日2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千方百计搭建可供失业职工免费学习的平台,让失业人员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不仅帮他们解决了再就业之困,开启了他们就业的“第二春”,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培训要远比单单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更有意义,让他们有一技傍身,而不致于再次遭遇失业尴尬。
就业难,是一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就业难”是指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少毕业生“眼高手低”造成的。而失业人员再就业可谓是真正的难上加难。这些失业人员不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也是职业技能的缺乏者。他们大都是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和复退军人等,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就业技能单一等问题。而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拥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必要手段。
就眼下的市场来看,月嫂、育婴师、养老陪护人员、面店师等都是市场需求量大、社会影响面广、居民需求迫切的工种。开设针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中也采取常规授课和现场模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项目选择和培训方式,不仅能让他们全面掌握技能,在短时间内出师,还能尽快转换角色,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而有这样一项谁也夺不走的技能傍身之后,已经“沉寂”了太久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就拿到了叩开就业大门的敲门砖。
与授之以鱼相比,“授之以渔”更能解决问题。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用工荒”,烟台也不例外。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所谓的“用工荒”,并不是最基本的劳动力的缺乏,而是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从最初的“量”的要求转为“质”的要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旨在对有志于从事家庭服务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进行规范化、专业化培训,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帮助,让他们有一技傍身,而不是单纯地为他们提供岗位的“输血”式帮助。这种“授之以渔”的对接方式,也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很好满足。
新闻推荐
他叫王培东,男,现年78岁,世回尧镇镇办企业厂长兼书记,优秀党员。多年工作如一日,时刻听从党分配,多次有好的单位,再把他调出重建另一个厂子,一次又一次的调换,从无怨言...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