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幸福?
幸福,是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是吃罢晚饭溜达着就可以到社区文化广场、村文化大院跳跳舞、健健身,是不必到市里挤就可以到三甲医院就诊……
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小追求、一点小品质,就足以实现小幸福。
幸福又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要让辖区内的4.6万老百姓都发自内心的感到满足,这需要政府体察民情民意,更需要将事情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滨海路街道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加大各项投入,强力实施民心工程,将惠民的阳光雨露洒向了每一位群众,将幸福的种子送到每家每户。
文化走亲,让群众文化流动起来
走进滨海路街道东轸社区,嘹亮的歌声伴随着一阵阵喝彩声吸引了记者。循着声音记者来到了东轸社区的文化大院,这里正在举行“文化走亲”系列活动的排练,诗朗诵、舞蹈、京剧、拉丁舞、小品等等不亚于专业表演。今年以来,像这样的文艺演出,在滨海路街道有几十余场,而这仅仅是该街道文化惠民、构筑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缩影。
以往,在街道、在乡村,所谓的文化活动都局限在村居范围内,以自娱自乐为主,村与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村居与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与互动。今年,滨海路街道打破了以往“闭门造车”自己办活动、一次活动不能满足多个村居展演需求的状况,在辖区范围内组织各村(居)举办“以文为媒惠民生,文化走亲乐翻天”、“送戏下乡,温暖百姓家”等活动。活动涉及街道辖区14个村(居)和一个城市社区,活动主题、时间、地点、类型都有详细的要求。“此次活动主要理念是一村搭台、众村帮,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村(居)的文化队伍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促进各村(居)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丰富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系列活动的开展,也使街道文化活动逐渐走向系统化、常态化。”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是展示,更是享受。在上海滩花园、在南山世纪华府、在东兴社区、在邹家村、在房家村……在滨海路街道14个村居社区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场颇具规模的文艺活动。参演者以街道各村居的文化队伍为主,节目基本上都是自编自演自排,观看者则是周围村居、社区的老百姓。“自今年三月份,‘文化走亲\’活动开展以来,街道范围内的基层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辖区规模以上文化队伍数量达到16支,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包括消夏晚会、节日汇演、送戏下乡等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演出达30余场次,真正实现了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演出。”该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更令人惊喜的是,伴随着文化活动的日益增多,各村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融洽。“邻里之间有点小摩擦,通过经常在一起排练、参加演出,说说笑笑中就过去了,可以说,这些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们之间良好关系的最好的‘润滑剂\’。”上海滩花园舞蹈队的辅导老师郑爱芳说。
而频繁的演出,也给了这些“草根”表演者展示的机会,更给了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舞台。在今年莱山区举办的广场舞大赛和烟台市电视广场舞大赛中,滨海路街道从各个村居选拔组成的广场舞代表队,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文化软硬件升级,功能与价值彰显
“文化走亲”活动的开展,给滨海路街道辖区范围内的老百姓架起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也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了一种爱文化、乐文化的氛围,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老百姓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老百姓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相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跟不上需求便会成为街道文化发展的障碍。如何扫除这个“拦路虎”,滨海路街道也进行了一番努力。
加快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居民休闲娱乐场地问题。“文化大院是基层文化的主阵地,建好文化大院,解除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也为各村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走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新落成不久的房家村文化大院内,记者看到,居民们三三两两地在宽敞的院内聊天、漫步,有的则坐在明亮的图书室内读书。“大院建成后,村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去处。前不久在大院里刚刚举办了两场晚会和一场篮球赛,不但有我们村的人,还邀请到了其他社区的居民,大家玩在一起很尽兴,村民看得更过瘾,我们的业余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村民吕永霞说。截至目前,滨海路街道已建成规范化文化大院5个,莱龙庄文化大院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场所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滨海路街道还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2000余平米的街道综合文化站,设计有排练厅、乒乓球室、棋牌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目前正在进行内部施工。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将极大满足辖区老百姓的休闲文化娱乐需求,为街道基层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阵地保障。
“除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外,街道积极引导各村居实施文化资源互补共享。目前因旧村改造等原因,暂无文化大院的村居,按照就近参与的原则,组织引导村居就近参与到附近有大院的村居开展活动,使无场地有活动、有场地无活动的村居实现互补共享,形成通过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局面。”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扶持街道文化发展,滨海路街道还在软件上给予了强力支持。制定《滨海路街道2015年度文化工作考核方案》,每季度对文化设施管理使用、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汇总,并做好登记存档,作为半年及全年考核依据,在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引导村居加强设施、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与此同时,还按照“事先奖励与事后奖补相结合”、“重点奖补与全面奖补相结合”、“资金奖补与实物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奖补方案,适度解决村(居)在场地设施、队伍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扶持鼓励村居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多项民生福利齐上,让百姓更幸福
一个地区发展的最终指向,是为了让生活在此的老百姓幸福。
生活在滨海路街道的老百姓无疑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源于莱山区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地,也源于街道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
消除疾病、维护健康是民生之需,改善医疗条件,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是重要的民生指向。对滨海路街道的老百姓来说,最近一段时间,最为期盼的就是街道辖区内的烟台山医院莱山新院能早一点建成,早一点投用,这样就再也不用到市区的大医院挤了。作为莱山区首家三级甲等医院,烟台山医院的建成将为莱山特别是滨海路街道的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就医机会,居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服务。烟台山医院新址位于观海路以北,逛荡河以东,世贸东路以西,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以南。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正在施工中的烟台山医院,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烟台山医院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预计2017年上半年医院将正式启用,投用后的烟台山医院将全部采用新设备,并将其打造成以骨科、肿瘤为代表的大专科、大综合医院。烟台山医院的入驻不仅填补了莱山区没有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空白,也彻底改变了莱山区没有三甲医院的现状。
对老年人的关怀,滨海路街道一直在努力。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该街道加快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取省、市拨款70余万元,作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和一次性建设费用,在辖区村(居)成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截至目前,滨海路街道已经在辖区范围内成立了南山世纪华府、东轸社区、西轸村、邹家村、房家村、杨家台社区6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上海滩花园,记者看到,第四实验小学主体已经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学校按照省级规范化小学建设,规划占地面积62.4亩,建筑面积15872平方米,办学规模为40个教学班,可容纳在校生1800人,总投资约4500万元,建成后孙家滩小学将并入该校。不只是第四实验小学,在滨海路街道范围内,包括第三实验小学、滨海中学、莱山一中、烟大附中南校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辖区孩子提供了充足的受教育机会。YMG记者刘洁通讯员宫升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慕溯通讯员李松其波冯虎南阳)昨日,烟台市首降冬雪。公路、机场等部门应雪情启动清雪防滑预案,为市民出行清扫出一条“敞亮大道”。记...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