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居建筑,到公用建筑,各地因其文化底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建筑风格。作为近代胶东半岛新兴历史文化城市,烟台虽然没南方小桥流水的格调,却以其依山傍海的优势和清末明初的历史文化沉积,拥有了独特的建筑特征。从民居,到官居,从文娱建筑,到“洋行”建筑,烟台以其包容心态,使之成为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建筑文化的优秀代表。
民居与官居建筑
烟台近代建筑从属性上分,可分为官用建筑、民用建筑和寺庙建筑;从功能与形态分,可分为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民用建筑又分生产建筑和生活建筑……这些建筑既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涵丰富的建筑文化体系。近代烟台民居建筑有城市民居、集镇民居、乡村民居之分,因城乡、贫富、地位之异,差距相当悬殊,主要有地窨子和窝棚、草房、瓦房和平顶房、楼房、别墅等。清中期前,境内房屋多为草屋顶,俗称草房。草房有海草房、苫草房、麦秸草房和“金镶玉”房等多种,基本特点是屋顶轻,可用土坯做墙体,三角屋架,多檩非椽,配套部分简单,用料省,花钱少,冬暖夏凉。清中期以后境内瓦房民居逐渐增多,民初至1936年最盛,阴阳合瓦大瓦房、“翻毛基”小瓦房,大青瓦房和大红瓦房多样化并存于世。大瓦房一般是五檩屋架、基础较深,墙体用毛石、料石和青砖砌筑,屋顶做工艺主脊和垂(顺)脊,屋檐前后出厦或前廊后厦,门窗、台阶及饰物坚实、精美,彰显出厚重、典雅、富贵之神韵。典型建筑有福山区盐场王氏庄园、牟平区邵家塂张氏庄园、莱山区西解甲庄李氏庄园、芝罘区宫家岛张氏庄园和傅家傅氏庄园以及奇山所城里、“烟台街”上的建筑等。境内民居楼房始自1861年烟台开埠以后,来烟台的外国传教士、商人、侨民等陆续在烟台山下、瀛洲街、北大街、广仁路、大马路、十字街、海岸路、共合里等地段,建起不同风格的小洋楼,后拓展到院落式和非院落式布局,条式和天井式多种屋式,中式、欧式和现代多种风格的多层公寓。“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这是《晋书》关于别墅的解释。近代烟台别墅建于开埠之后,建设者是外国侨民,例如倪维思居处、衣牧师居处和哈根居处等“洋房”建筑,这些别墅既有建于山林之中的,也有建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滨海路旁的,其中不乏非真正意义的别墅而为“家居住宅”。近代烟台官居建筑有官宅、廨舍和官邸。明清两代,烟台民众(现芝罘、福山两区范围)在科举中考中进士者80人,取贡生者510人,后均步入仕途,例如明朝的孙遇、郭宗皋,清朝王懿荣、谢隽杭、于宗潼、王懋赏、傅懋凯等。他们在故里建置的宅院既大方气派,又质朴无华,近似富人民居,主要区别在于门前的旗杆和“斗子”。廨舍系指在烟台为官者所用的集政务、生活于一体的建筑。明朝至民国,在福山、牟平和烟台任知县、道台和县市长的共442人(其中知县361人、道台17人、县市长64人)。这些官员或一人或带家眷在驻地生活,其建筑多为衙署后院一隅或周边独立建房,离任后腾出,其数量和阔绰程度不比官宅。烟台开埠后,先后有17个国家来此设领事馆,其中多数国家配套建设领事官邸,或与领事馆一体或与领事馆分离的欧式风格小楼,为领事官办公、生活一体化建筑。
寺庙与工商建筑
一说庙祠和宗教建筑,一般包括神庙、祠堂、塔碑、牌坊和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基督、天主教堂及伊斯兰教清真寺等。烟台民俗有“人必归族,族必有祠”的传统,特别是明朝以后,来自外地的移民,建置家祠祭祀祖先之风甚盛。烟台祠堂建筑一般为院落式高大建筑,梁柱结构,三间或五间正房,前廊后厦,悬山或硬山阴阳合瓦屋顶,院内正厅前栽植两株高大树木,树下设石条长凳,有庄重、肃穆之感。境内现存基本完好的祠堂有养马岛张家祠堂、西珠岩村孙家祠堂、傅家村傅家祠堂、西解甲村李家祠堂、紫埠村赵家祠堂等。1861年以后,国外传教士纷纷登陆开埠后的烟台,组织教会,发展基督和天主教徒,并兴建教堂,清朝末年的“烟台街”上教堂和与教堂有关的建筑多达69座。教堂多为欧洲仿哥特式建筑,外墙多为“洋红砖”或褐色石材满顶,中间突出陡坡尖顶塔楼,正面尖顶山花装饰,尖顶与十字架涂贴金色,内部拱顶色彩平和。代表建筑有烟台教区主教府、基督教长老会教堂等。近代烟台工商建筑主要有作坊、工厂、店铺、商场、商(洋)行、钱庄、当铺、药铺、澡堂、饭店、旅馆和会馆等。工商建筑是生产经营性建筑的主体,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烟台开埠后,经济空前发展,凡有生产加工行为,都有为之配套的不同建筑,或通用或专用。典型建筑有张裕酿酒、醴泉啤酒、宝时造钟等。清末民初,烟台店铺建筑多选址在北大街、丹桂街、朝阳街、北大西街和福山、牟平城里等商业街区繁华地段,面街而建,不受朝向限制,门面直接面向街道行人,建筑屋式为传统中式和中西合璧房屋,开间较阔,进深较大,面街玻璃门窗,便于商品展示,内设柜台、货架,便于客人选购商品。典型建筑有瑞蚨祥绸布店、协增昌绸布店、鸿记茶庄和三聚、三合鑫布鞋店等。大型商场是店铺的发展与延伸,规模宏大,店面宽阔,商品多样,服务优良,方便顾客。近代最有影响的商场当属建于1928年新世界商场,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集商品经营、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当时逛“新世界”成为烟台人的时尚。“洋行”建筑是近代烟台特色建筑之一,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中西结合韵味,建筑特色突出“欧风”,典型建筑是1886年建设的欧洲折衷主义风格和中式建筑相结合的法商盎斯洋行、建于1928年的非哥特风格的英商仁德洋行等。近代烟台成为中国北方重镇码头后,各路船帮、各地商人纷至沓来,他们自行组织同乡、团体帮会,建筑会馆,时有会馆20多家。建筑有神庙、会馆一体建筑,如福建会馆即天后行宫等;独立会馆建筑,如广东旅烟同乡会,是位于广仁路上的一座中西合璧二层小楼。
公共与军事防御建筑
在公共建筑上,近代烟台公共建筑包括衙署、领事馆、学校和医院等。市区除古代的福山、牟平县衙外,近代建设了登莱青兵备道署衙,整修了明代的福山县衙,现福山县衙大堂保存完好。近代外国驻烟领事馆中,建馆舍的有英国、美国、丹麦等国家,这些馆舍多为近代欧式风格建筑,体量不大,小巧玲珑、特征明显。清末民初,烟台办学之风日盛,官方、富绅、传教士、教会等多渠道投资办学,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中专、职专等,这些学校建筑在屋式布局和建筑风格上主要有传统中式和中西合璧两种,代表建筑有毓璜顶幼稚园、养正小学、东华学校、烟台八中和烟台一中等。近代烟台医院始于1860年,二十世纪初大兴,其建筑大致有改良欧式、中式和现代几种风格,典型建筑有法国医院、毓璜顶医院、救世医院等。
体育和文化娱乐建筑则包括体育场、海水浴场和亭廊阁榭、戏台、戏院、电影院、图书馆、俱乐部及歌舞厅等。烟台公共体育场(俗称南操场)建于1929年,1932年竣工,此为烟台最早的公共体育场。近代烟台戏台(楼)颇多,多为神庙配套建筑,至今尚在的有阳主庙戏台、天后宫戏台、玉皇庙戏台和福建会馆戏台等。烟台戏院始建于清末民初,继德桂茶园之后,又建有瀛洲大戏院和寿仙戏院多处。1910年前后,无声电影传入烟台,后建起福禄寿、月宫等十几家电影院,现除完美之(后改名新中国)电影院保留之外,多数已拆除。清末民初,烟台有进士的私人藏书楼,有学校和教会等单位的藏书馆,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1930年创办的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位于广仁路,近代“洋楼”建筑。军事防御建筑上,近代烟台主要建有东西两个炮台、海防营和水师学堂。西炮台建于1875年,其建筑由瓮城、围墙、指挥所、炮位、弹药库和屯兵室、演兵场组成,是一个庞大的封闭式海岸军事建筑群。烟台水师营(后改为海防营)建于1868年,是一个拥有400多间房屋、传统中式结构、封闭式组群建筑。YMG记者慕溯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郭超通讯员李路)十一月,为了抢占贺岁档前最后一个黄金档期,各路大片蜂拥来袭,国外经典大片更是在本周集中上映。首先是11月12日晚23:59...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