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8点,夏仁胜在他工作室的楼下一边打电话一边等记者采访。电话那头,一位莱阳老乡与他聊的正是前一天晚上登上电视大荧幕的电视剧《大秧歌》。“从昨天晚上播出开始一直到现在,我这电话就没断过。”夏仁胜见到记者后放下电话说。
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网民反馈以及亲友祝贺,作为热血传奇剧《大秧歌》的原著,夏仁胜说自己反而很淡定,因为他心里有底儿———《大秧歌》内容的真实、真诚,制作的精良、用心,给了他十足的底气。
六年写就64万字长篇巨制
“听风过,看云火,壮志如昨;爱担得,恨担得,才算活过。山河破,兴邦国,奋勇抗倭;血流得,命拼得,才算活过。”10月26日晚黄金档,随着一曲热血澎湃《大秧歌序曲》的唱响,电视剧《大秧歌》正式登上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荧幕。两句歌词看似简单,却概括了整部剧的故事精髓,也展现了这部64万字长篇小说的恢弘气势。宝剑锋从磨砺出。夏仁胜说,《大秧歌》电视剧的剧本和小说历经六年时间才终于敲响“定音锤”,这中间波折不断、困难重重。2009年,研究海阳大秧歌十余载的夏仁胜产生了最初的创作灵感———从大秧歌入手,结合海阳当地地雷战、许世友抗战等故事,反映当年抗日岁月和抗战精神。在广泛搜集海阳当地抗日故事和典型的基础上,夏仁胜于2011年写成《大秧歌》第一稿。“但当时我们认识到,第一稿的内容只是局限于海阳地区的抗日故事,没有很好地反映整个烟台乃至整个胶东的红色文化。”夏仁胜说,于是自2012年起,一场工程浩大的扩展工作正式开始。
2013年,《大秧歌》剧本新版本形成雏形;2014年3月份之后的5个月时间里,夏仁胜足不出户,在剧本的基础上,完成了64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各大书店里看到的《大秧歌》一书。
海阳大秧歌“扭”出抗战精气神
抗战故事、抗战英雄,多是近年来荧屏上抗战剧的主线,但《大秧歌》一剧却以“大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创新视角展现胶东深厚的红色文化。“我就是想以大秧歌为底色,描绘胶东抗战史诗般的画卷。”夏仁胜说。
在79集的《大秧歌》剧情中,共将出现六场大秧歌表演,而且每一场表演风格各异,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与主题。夏仁胜介绍,海阳大秧歌以“唱”为主,通过歌词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歌唱内容。这六场大秧歌表演出现在结婚、出殡、给日本人表演、出海等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服饰、唱腔和动作,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首首是精品,句句是精髓。整部电视剧中,共将出现22首原创歌曲,为了让每一首歌曲都能达到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情感的作用,夏仁胜深入海阳村镇,历时两年搜集、整理,终于完成歌曲的歌词部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场‘皇军要看大秧歌\’的戏。”说到这里,夏仁胜特意从手机里找出这首被标注为《乐大夫捉老鳖》的歌曲,歌词中用诙谐、讽刺的语言暗讽了日军的罪恶嘴脸,伴着明快的锣鼓声,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
夏仁胜说,他喜欢大秧歌的粗犷和豪放,这与剧中主角人物性格不谋而合,也与胶东抗战军民的精气神吻合;他也喜欢大秧歌扭动时透露出来的欢快感,这反映了胶东人民在抗战时仍然保持着向上、乐观的情怀。
真实民间故事串起一部抗战史诗
从昆嵛山到战场泊,从地雷战到许世友抗战……整部《大秧歌》电视剧涵盖了烟台这片热土上几乎所有经典的抗战故事,可谓是一部盛大的胶东抗战史诗。“题材扩充过程中,我们被各种抗战故事所包围,这也是这部作品今天得以面世的重要基础。”夏仁胜回忆说,郭靖宇导演对内容扩充的一大要求就是———讲故事。为此,市委宣传部多位负责人多次专程赶往北京,逮住郭靖宇就讲故事;还有一些已退居二线的老领导一次次补充抗战素材;海阳当地文化馆原馆长于春华亲自带着剧组到基层搜集故事;村里老人将剧组人员引到热炕头讲起他们所知晓的那段历史……
夏仁胜说,整部电视剧剧本形成过程中,他们搜集到的胶东抗战故事不下100个,无论是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是已退居二线的老领导或者是村头抽烟的老兵,他们都成了小说素材的提供者,都是整部抗战史诗的书写者。
正是这来自生活、来自基层的素材积累,让《大秧歌》保持了朴实与真挚,也多了几分厚重。“有人问我《大秧歌》与其他抗战剧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想就是我们融入了更多真真切切的胶东故事,加入了老百姓活生生的生活,也夹杂着丰富的恩怨情仇。”在抗战剧层出不穷的当下,夏仁胜始终保持理性,他告诉记者———《大秧歌》来自生活、来自基层、来自胶东抗战历史,并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胶东红色文化,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真”。YMG记者曲妍妮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逄苗通讯员黄艳玲丛宁)27日下午,市旅游局和市旅游协会共同举办了烟台“旅游信息窗”正式启动新闻发布会,对烟台旅游宣传新窗口———烟台...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