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优质教育”,这是芝罘区对群众立下的“承诺书”,也是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公平发展的“责任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芝罘区从规划上重点安排、投入上加大力度、政策上加强支持、工作上狠抓落实,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昨日,记者在烟台四中教室内看到,学生们正在分小组围坐在一起,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还有“小老师”登上讲台神采飞扬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的站位不再只是讲台,而是参与到各小组的自主互助学习过程当中,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烟台四中教师说道。烟台四中的教学探索和课堂改革仅仅是芝罘区把握教育发展趋向,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芝罘区坚持“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理念,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机制。小学阶段以“课堂开放”为抓手,推动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双提升;初中阶段开展“活力新课堂”研究,探索特色新型课堂,实现课堂“保底”和大面积质量提升;高中阶段重点加强新授课和复习课高效授课模式的研究,抓好每个环节、每堂课、每个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在芝罘教育网络与数据中心的视讯会议中心,教研员孙海珍组织全区教师开展“面对面”的网络教研活动。养正小学隋少兰老师在自家课堂进行的语文优质课《泼水节》,正通过芝罘区的教育网络面向全区小学直播。这项“班班通”建设与运用工程,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十大事件之首。目前,这种“跨时空”授课已经实现了对芝罘区1500多间教室的覆盖。在芝罘区,时刻都能感受到改革探索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2012年,芝罘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单位。近年来,芝罘区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8项,省级34项,市级145项。其中,有14项国家级,25项省级,115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市领先水平,2014年一本上线2010人,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要不要给孩子转学?家住黄务街道南车门的王志强前阵子一直纠结孩子在哪里入学的问题:“以前担心孩子在城郊学校上学会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心里踏实多了。”让王志强踏实的是近年来芝罘区推出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教师是教育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实现均衡发展,必须将提升师资力量牢牢抓在手上,着力提升城郊薄弱学校的软实力。”芝罘区教体局局长、党工委书记唐太成介绍说。近年来,芝罘区不断加大对城郊学校的支持力度,在师资流动、师资培训、办学条件等方面重点向城郊学校倾斜,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每届新竞聘上岗的优秀领导干部基本配备到城市周边的学校。2010年以来,先后为薄弱学校配备中层以上干部201名,补充新教师164名,有效解决了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今年,又重点启动新一轮教师轮岗工作,市区学校教师参加轮岗将作为职称评审及晋级升档的必备条件和评先树优的前提条件,目前已经安排30余名市区中小学教师到城郊学校任教。另外,探索建立“抬高底部、整体提升、拔高培养”的师资培训机制,形成了“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由教研员、师资培训人员对教师开展“面对面、一对一”培训指导,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建立合格———优秀———拔尖的“递进式”校长培训模式,启动芝罘区首届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设立每年70万元的专项资金,通过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形式,利用3到5年的时间,在30名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的辐射引领下,对20名芝罘名校长培养人选、172名芝罘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人选进行全面打造和培养。芝罘区“以工作室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先后有12名校长、34名教师入选省、市名校长和名教师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芝罘区坚持“注重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强化教育条件保障,缩减区域资源差距。投入1亿元,完成25所学校总面积14万平米的校舍加固任务。累计投入4.2亿元,完成了祥和中学、鼎城小学、龙海小学、军民小区、国翠小学等5所学校的建设,新增优质学位5000个。投入4.8亿元的姜家疃完全中学、下曲家小学正在加快推进,预计明后年将能够投入使用。今年,又有6所学校同时开建,总投入达到2.29亿元。
新闻推荐
今晨六点和水母网联袂打造视频版本报讯(YMG记者王丹)《今晨6点》的天气女郎已经成为烟台名牌栏目,为推动栏目深度发展,使天气女郎由静态向动态转化,更生动更...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