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是小平房,走的是烂泥路,烧的是干柴火———2012年前,家住高新区马山街道西泊子村的村民孙丁涛一家,就过着这样的生活。
如今,孙丁涛一家已经搬到社区,住进近百平方米的新房,用上了清洁能源,出门就是平坦公路。孙丁涛坦言,“以前,村庄尽管位于全区中心地带,但农村这个词让人一听就认定是郊区。现在住在新楼房里舒心、踏实。”
两年来,在芝罘区、莱山区、高新区、开发区、牟平区等中心城区,随着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决策者们立足本区实情,考虑未来发展,纷纷采取“推倒重建”这一“干脆”式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村改居”工作,节省了土地资源,突破了基础设施配套的难点,解决了村集体薄弱的难题,一个个新型美丽“社区”掀起美丽“盖头”。
乡村变身社区居民身份转变
深秋十月,芝罘区芝罘岛街道大疃社区美景不输盛夏。
在这片被海风吹拂的土地上,旧村改造完成,79栋崭新楼房整齐林立,许多居民正喜迁新居,农民变身市民、乡村变成社区。“现在社区内,街巷整洁、绿草如茵,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5%,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手指身后的“海景画”,芝罘岛街道办主任周冲介绍,2010年,经过深化“村改居”后,大疃成立社区后,现有居民2000多户,成了一片投资的热土。
以“造”为主的美丽乡村,能否实现“面子”和“里子”的双重美丽?对此,周冲抛出两个数字:当前大疃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较30年前增长了50多倍。“多年来,大疃社区组建了芝罘岛集团,积极发展海珍品养殖及精深加工业和临港产业、旅游开发等,实现了强企富民。”周冲说,目前,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和资源,大疃社区居民都享有,而且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股民,每年可以领取丰厚的“分红钱”。
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当前,不仅芝罘区大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美丽乡村到美丽社区的华丽转变为,在高新区,这样的变化也正在真实发生,群众的居住与生活条件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根据规划,近年来,高新区将全区21个村合并为12个社区,计划用3—5年时间全域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目前,10个社区已经开工建设,开工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同时,全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并启动了2.7万平方米的科技CBD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在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高新区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硬杠杠要名额解决就业难题
农民大规模上楼,不可避免要产生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在开发区古现街道,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想办法让企业吸纳当地老百姓,解决就业问题。“旅游产业不仅污染较轻,而且对技能的要求较低,原居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共享旅游业蛋糕。”古现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于宁说。产业可以拉动就业,产业可以富民。在莱山区解甲庄街道辛安河湿地公园西侧的繁荣庄村,过去的脏乱差现象早已不见,如今是一派小河、流水、人家的景象。“我们村就在辛安河边上,去年村庄被当做示范村进行打造,原来村里脏乱差的现象基本消除了,村里基础设施也都跟上来了,村民心情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下一步,我们打算依托辛安河搞一些农家乐项目,增加村里群众收入。”繁荣庄村委主任如是说。以全域生态化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远景和目标,近年来莱山区用生动实践,将远景拉为近景,将梦想照进现实。当前,在南部生态区,莱山倾力打造生态新城,规划了“一轴三镇五园”的发展结构,即沿莱源路形成的产业综合发展轴,建设莱山商贸生态小镇、解甲庄文化生态小镇、院格庄葡萄酒温泉生态小镇,规划围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朱雀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兴生态产业园、烟台植物园以及现代机场物流园等五大特色生态园区。
房屋只租不卖保证集体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了村庄,还要鼓起村集体的钱袋、老百姓的腰包。
10月,走进牟平区武宁街道,这里将目光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力争用用三年时间,以点带面,分批实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让每个村年年有固定收入,长远有可靠保障。“在这方面,西武宁村有着成功的案例。”牟平区农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武宁村,2009年开启了旧村改造的步伐。经过几轮谈判,开发商与村庄达成协议,免费赠送5000平方米商品房。同时,从2013年开始至旧村改造工程结束,每年拿出100万,用于村民福利补贴。
村庄是一代代人的延续,眼前利益远没有长期利益重要。着眼未来,西武宁村村委非常清醒地看透“将来”,他们公开合约,专门召集所有两委成员开会,并随后向村民做出承诺:开发商赠送的5000平方米商品房,将全部用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另外,今后任何一届村委不得将5000平方米商品房用于买卖,只可用于出租。“出租,才能让村民、村庄有一份久远的稳定收入,这也是我们这一任干部,必须要给老百姓的交待。”该村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村委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2013年,第一笔100万元汇来,村委立即入账,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村委成员人人腰杆挺得“倍儿直”:村庄先期拿出70万元分发给村民,余下的则给搬上新楼的村民装了地源热泵、通了暖气和天然气,让村民过上了“想不到”的好日子。
天更蓝、水更清、生活更踏实,两年来,全市扎实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着“村庄”的容颜,改变着居民的生活,让“美丽之梦”不再停留在一张蓝图,而是一步步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
YMG记者姜乾通讯员常娜娜赵韬卢家傲摄影报道
芝罘岛街道大疃社区一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邵壮)昨天上午,经市民政局批准,烟台市外语协会在烟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烟台市外语行业向组织化、规范化迈向了重要一步。大会选举烟台大...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