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电视台张跃骞
在我电脑的视频资料库里,有一个镜头,记录的是一位机场地勤人员拿着手机拍摄转场前的莱山机场,当摄像机拍到她的正面时,才发现她已经红了眼圈,眼神里流露着对老机场的依依不舍。每当我浏览到这个画面,就瞬间把我拉回了一年前,机场转场的那一天一夜。
每当机场有新闻发生,总少不了我们记者带着长枪短炮组团围观,对于机场转场这样重大的事件,更是从消息公开伊始就各种关注,在一篇篇报道中数着日子的逐渐临近,就像在等一台大戏的开幕,越是关心,就越充满期待,终于,我们迎来了2015年5月27日这一天,虽然当天晚上才启动转场,但各路记者都早早到了机场集合,提前策划各种采访计划。当我走进机场办公楼,发现办公室大部分已经空空荡荡,走廊上的各种文化作品也都移走,增添着要搬迁的气氛。在党群工作部,只剩下了一张小桌子加一台裸露着长长网线的电脑,用以最后的办公的需要,简陋的工作环境显得格外有趣。随着转场时间的临近,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从不同方面挖掘机场最后一班岗的故事,每个人都抱着这么一个想法,力争为烟台航空史上的这一大事留下全面的印记。当晚,不少工作人员在忙完手头的活后马上就得转移到新机场,以保证机场各岗位的无缝连接,虽然工作紧张,但他们仍然抽出时间来配合我们的采访,对我们的问题,反应迅速又回答全面,让我们对机场人的业务素质感到十分佩服。等拍完最后一班乘客进港后,我回到候机厅,看到一个工作人员正拿着手机拍摄刚刚离开的工作岗位,于是就留下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送走老机场,我们立马转战新机场,这时候已经到了夜里11点,在高速公路上,机场转移的车辆组成长达百米的车队,打着双闪有序前进,成了夜幕下的一道风景,下了高速,灯火辉煌的新机场一下子就出现在了眼前,在四周黑黢黢的大山里,猛然出现这么一道明亮的建筑看起来竟有些魔幻,吸引了一帮人纷纷下车拍摄。在新机场里,我们很快就迎来了第一班落地航班,不少人都为自己能成为第一班降落烟台新机场的乘客感到幸运,对新机场的感受也是夸赞连连。在忙完前半夜后,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没睡觉的地方,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不露宿为最高标准,至于环境倒是无所谓了。幸运的同志早早占据了贵宾室,享受了机场VIP住宿服务,估计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我去办公楼睡了沙发,虽然条件简陋,但一样睡得很香甜,早上起来,发现机场的各位领导已经早早地来到停机坪,欢送第一班离港航班的起飞。我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一夜,为了转场后的圆满运营,不少机场人一夜未眠。
在新机场启用后两个月,我以一名乘客的身份再次来到机场,这次是和对象一起乘机飞上海,正如每一个第一次亲眼观看新机场的市民一样,新机场恢宏别致的外观让她忍不住地惊叹,没想到烟台机场修得如此现代化,觉得一下子提升了外地乘客对烟台城市档次的看法。在候机楼,我对象看到我熟练地办好各项值机手续后,好奇地问我怎么对新机场这么熟,我心中暗笑,她不知道我之前光参加模拟登机就来了两遍,在这里闭着眼睛都能摸清各个位置了。坐在宽敞的候机大厅里的座位上,爱看书的她借着明亮的天光翻阅着书籍,说不像以前在莱山机场时人挤得满满当当,感觉等飞机的时间真舒心。当乘坐的飞机平稳地滑翔到天空,我也第一次有机会从空中俯瞰到新机场的全貌,真如一只大鸟,正欲展翅高飞,让每一位进出烟台空港的旅客感受着烟台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浓厚的文化。
不知不觉,烟台新机场这只“飞鸟”已经翱翔一周年了。新机场运营以来,航班更多,通航的城市也更多,新航线的开通常常成为大家讨论的新鲜话题,为可以直达新的地方兴奋不已。借着飞机的快捷,越来越多的市民飞出烟台,感受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也增添了烟台这座城市的名气和活力。
如今,在莱山的上空,浑厚的客机声已被尖锐的战机声代替,走在迎春大街上,虽然再也体会不到庞大的波音747机身似乎紧贴头顶呼啸而过的震撼感受,但我知道,在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有这么一群机场人,为了让烟台与世界人流、物流的便捷沟通而日夜努力,用自己靓丽的色彩,勾画着烟台机场发展的璀璨未来。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安检部高红艳4月下旬,安检部一行四人自厦门机场归来之后,立即将学习成果向部门经理、机场领导做了深入汇报。一个月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安检部...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