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双合里忆旧

来源:烟台日报 2016-12-1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侯严峰几十年来,我们家先后搬过多次,感情深笃且思念绵长的,当属住了4年的双合里那个家了。

旧时的双合里是烟台市四马路一个老巷子,大概因巷子两侧都是大小不一的平房小院,双合成巷得名。

巷子约略分为两段。巷口北面一段东侧是四马路小学,西侧是围墙;南面一段两侧就是一个挨着一个的院落。院落都不大,有的住三五户人家,有的两家相向而居。只有北面东侧那户人家是独门独院,门口还垒了几级台阶,时常可见一位个头不高但挺白净的小哥站在台阶上茫然四顾,头发像是打了蜡,乌黑油亮,就显得有几分“大户”子弟的做派。

巷子里有十几个院落,住家多的共用一个简易旱厕,住家少的连个旱厕都没有,只能到巷子中部东侧的公共厕所“方便”。有时候,家家户户正在用餐,掏粪工就手持一个偌大的粪勺,在厕所里掏起粪尿来,直搅得满院臭气熏天。

巷里人家吃水也不方便。一条近200米长的巷子,几十家住户,连个自来水龙头都没有。挑水要出了巷子口,再上坡向东,到一个十字路口的路南边接自来水;挑着俩水桶,晃晃悠悠走,一会儿一歇息,挑一个来回差不多要半个钟头,况且时不时地还要排队等候。那时候没有煤气天然气,也没有电热水壶,打壶开水,也是这个路径———开水铺在路北一个卖糖果的小店旁。

不过,巷子也有便利之处。双合里西侧墙外就是当年的四中,加上巷里的四马路小学,孩子们就近上学,比现今的“学区房”还妥帖。巷里不少住户都是“书香门第”,不是儒雅的学校老师,就是饱学的学校校长。

我家住在巷子西侧一个四户人家的小院,东厢房,水泥地,满打满算也不到30平米。推开木板门是厨房兼餐厅,两间带土炕的卧房,南屋是个小小的杂物间。我和父母住北屋,睡觉时和父亲一头一个“打通腿”。

搬到双合里之前,我家住在虹口路一个大院的内院二楼,穿堂东西各两大间,每间房子都有10多平米,还有两个储物间;大院离海边很近,北屋的玻璃窗户都是双层的;老式木板地涂了红色油漆,每块木板都是一整条,木纹清晰可见。每到周末,父亲都会用拖把把木板地擦洗得干干净净。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正赶上形势陡变,仿佛一夜之间,大院里便涌出了“造反”“保皇”“逍遥”等派别,原本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荡然无存,家家以邻为壑、须臾反目,即使懵懂稚嫩的孩子们,也按着家里的出身成分,成了“红五类”或“狗崽子”。前院“根红苗正”的孩子,经常把内院的“狗崽子”撵得抱头鼠窜。

这些还不算什么,后来局势更糟,按照“造反派”的旨意,凡“走资派”都得限期搬出原来的住所,搬到他们指定的地方。就这样,我们家离开居住多年的虹口路大院,来到了双合里的巷子,一家六口挤住在几间厢房里。

搬到双合里的第二年,父亲去了“五七干校”,16岁的大姐也响应号召下了乡,狭小的屋子才不那么挤了。

正应了“祸福相依”的古话,从大院到小巷,从敞亮的房子到逼仄的小屋,居住环境可谓天壤之别,但人际环境的改换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纷乱年代的烦恼。

我们居住的小院,就有三户人家执掌教鞭:余伯伯是五中的校长,杨伯伯、杨阿姨夫妇分别是一中的教导主任、四中的化学老师,郑叔叔、莫阿姨夫妇也在四中任教。即使那个年代,他们也都在专心治学,平日接人待物更是温文尔雅。

巷子里的孩子们年龄相仿,都在读小学或初中,那时学校经常停课,孩子们便分成几伙玩耍。不论“走资派”“臭老九”,还是“红五类”家的孩子,大家都不生分,更不会把各自家庭境况和幼年纯真的友情联系到一起。打那时起,我们姐弟因父亲落难而紊乱的心,才渐渐平复。

上初中时,我和弟弟就近在四中读书。巷子里住着不少四中的老师,我们也就有了“近水楼台”,遇到课堂上的难题,总有机会得到指教。我所在班级教语文课的王老师,就住在我们的北院,平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对我也便格外关心。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观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剧中两位女英雄慷慨赴死的故事,以及那首“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插曲触动了我们幼小的心灵。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课堂作业,要求写一篇观后感。我的作文刚刚写罢,王老师便随手拿了过去,站在讲台上朗读了一遍,还举起作文本,对同学们说:“看!这工整的字迹,这生动的表述。”

我想,后来我“偏科”语文,一定程度上是王老师那句赞赏给了我底气和自信。由此说来,双合里冥冥中定夺了我的人生轨迹,也并不为过。

或许,“心远地自偏”的诗意境界,让知识分子成堆的双合里居民寓住小巷却能安之若素,与世无争。那时候时兴跳“忠字舞”,就是早饭前,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歌之舞之。院里的余伯伯、杨伯伯都快50岁了,歌唱得荒腔走板不说,那舞跳得更是手足无措。藏族风情的舞蹈动作幅度大,需要甩臂踢腿,还要跟上歌曲节奏,实在难为了这些文静的教书先生。虽然磕磕绊绊,但他们却一丝不苟,直跳得浑身燥热、汗水淋漓。

巷子里的日子恍如置身世外,与喧嚣的社会渐行渐远。虽说邻里们生活不宽裕,却不乏古道热肠,谁家有点儿稀罕饭食,都会用小碗盛一些,端到各家分享;逢年过节,也总会互邀邻家登门作客,摆上糖果瓜子茶水,拿出平时舍不得享用的老白干,一起喝上几杯。东边院子里宿伯伯家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母亲有时会把孩子们喊来吃一顿,无非是大锅炖白菜、素炒萝卜丝。

巷子更是孩子们嬉戏的天地。我和弟弟喊上对面西厢房的大鹏,还有东院的大林,一起在院子里栽了向日葵,养了一笼子长毛兔,用向日葵叶子和青草饲养长毛兔,兔毛长了剪下来卖几毛钱,大家一起去买喜欢的零食。女孩子们也玩得知心贴意。有一天早起,我惊异地发现二姐炕上爬起来一个小姑娘,原来是邻家女孩晶晶贪玩留宿在我家。在那个不清净的年代,能在巷子享受相对清静的生活,也是难得。

我是从双合里走向社会的。北院朱叔叔是四中校长,他的儿子朱世明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俩对民族乐器有共同的爱好,平时找把二胡就在一起吱吱呀呀练习起来,几年后还真能拉出个调调。16岁那年,我就被部队招录当了文艺兵。

说来奇怪,我家搬到双合里之前,院子里靠东厢房的一棵老苹果树从未开花结果,但搬来后的第二年春天就满树花蕊,秋天果实累累,咬一口生脆香甜……

今年春节后,当年居住在双合里的几家芳邻聚会,忆及往事,不胜唏嘘。听说双合里这个地名还在,但已不再是给我们带来许多回忆的那个巷子;不少长辈已然作古,曾经年少的我们也劳燕分飞,各寻归处。欣慰的是,双合里的岁月深深地埋藏在大家的心底,儿时的伙伴仍彼此眷念。

是的,离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回望过去的日子———那些于苦涩中吮吸甘甜的日子。

新闻推荐

质监部门强制检定民生计量器具

□记者从春龙报道本报烟台讯2017年,烟台市质监局计量所对医院、眼镜店、加油站、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等在用的民生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有效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营造了公正公...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双合里忆旧)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