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一中南校初二九班任硕今天(8月17日)第一次发掘昆虫化石,有些激动,又有些兴奋。
化石的发掘地点是一大片农田环绕的一段陡坡。陡坡上的泥土剥落,露出了岩石。岩石质地疏松,层层叠叠,呈书页状。
老师拿来一块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石头,展示给大家:“同学们,请看这块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家对着石头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上面有一块模糊的叶片印痕。“老师,这是一块树叶化石!”有一个同学先喊出了声。“没错,这的确是化石!大家现在知道化石是什么样子了吧?”于是分发工具,开始发掘。起初我在坡地上发掘化石,但发现这不是一个好地点:坡上碎石太多,发掘难度大。过了很长时间,发掘出的化石不过一两块而已。听着周围不绝于耳的“老师,我找到了!”“老师,我也找到了!”“老师,我又找到了!”的呼唤声,不禁心中着急。
“快来!水边有很多化石!”我的搭档“曲队”正在招呼我。
所谓“水”,也不过是连日暴雨积水形成的一条小溪,里面堆积着许多挖出来或是被水冲下来的石块。在这里也能找到化石吗?
我随手捡起几块石头,惊喜地发现居然真的是化石!
我拿起一块化石仔细端详,其上的一只只小蚊子清晰可辨。它们的体节十分完整,最上方的一只甚至连触角和几条腿都依稀可见。几只蚊子构成的画面十分祥和,没有挣扎,没有扭曲。这幅画就这样完整地保存在岩层中,穿越了千万年的时空,最终来到了我的手中。它们是哪个时代的蚊子?是在巨虫横行的石炭纪,还是恐龙称霸的侏罗纪?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曾亲眼见证了一段历史。而我们正是靠着这些稀少的化石、地质资料,去推测、遥想那段历史发生过怎样的变迁。
比较有趣的是,我们找到的多是蚊子化石。询问老师才知道,原来这里曾是一片湖泊,后来湖泊干涸,成了一片沼泽。这里成了蚊子的栖息地。后来的自然灾害将许多蚊子掩埋,经过了千万年的漫长时光,与岩石化为一体,随着地质变迁,一小段地层露出地面,将许多化石带出。这些化石,就是这样来到了我们手中。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每个人都满载而归。
在这次化石研学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化石,还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任硕(右一)和小伙伴研究恐龙化石
新闻推荐
原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工程经营处副处长陈建东只是一个副科级官员,但他官小却权力大,因为他负责分包航道疏浚工程。为了帮助别人获得工程,他也着实不易,“不辞辛苦”独自背着46斤现金回家。经过约定,他...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