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查体,乙肝携带者发展成肝硬化
小王被称为“IT男”,32岁,未婚。由于妈妈是乙肝携带者,因此小王出生后不久便发现感染了乙肝病毒,大学时检查是“小三阳”,但一直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未到医院检测,参加工作后一直忙事业,也没有进行体检。
最近小王的妈妈发现他面色发黄,多次劝说他到烟台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后经血液检查是乙肝发作,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明显升高,HBVDNA阳性。B超诊断为肝硬化。虽然医生给予其积极的抗乙肝病毒及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治疗,控制了病情进一步进展,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对此,于海峰主任表示,小王的病情本来是可以通过规律查体发现肝炎并积极治疗阻止向肝硬化发展的,但因其忽视了每年的定期查体,导致病情恶化。所以说合理的检查,是预防肝病、诊断肝病、治疗肝病的指挥棒,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肝病检查。
肝病早期没信号,定期查体很重要
于海峰主任介绍说,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消化腺体,位于人体中的右腹部位置,每天进行一百多项工作,被誉为人体的“化工厂”。我们所吃的食物在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其中包括营养物质和有毒的物质,这些物质几乎均要进入肝脏,在肝脏内进行消化、吸收、转化、解毒、排泄。此外,肝脏还具有强大的防御机能,能吃掉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所以说人体一天都离不开这个“化工厂”的正常运作,然而,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内部没有痛觉神经,对一些“小毛病”如一般的炎症或者疾病早期,肝脏没有任何信号的,但肝脏外边的包膜却有丰富的神经分布,一旦感到肝区疼痛,那就是肝脏发生病变后牵拉了肝的外膜所致,往往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首次诊断为肝硬化或者肝病的患者,已经发展到晚期很难治疗了。通过追问病史发现这些患者明知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却不定期复查也不就医,常常以“工作忙”、“没有什么异常感觉”作为理由,而一旦“有感觉”就是疾病晚期,十分可惜。
于海峰主任强调说,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大多数是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造成的,病毒潜伏于肝细胞内,在日积月累中静悄悄地引起肝细胞损害、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所以说,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暂时不需要治疗但是也要定期查体,一般每半年查一次肝功、病毒水平、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
擅自停药,肝炎患者出现肝性脑病
今年45岁的张先生是一位乙肝患者,服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八年了,期间规律查体一直很好,因服药年数长了,最近厌烦了吃药,在没有咨询专业医生的情况下,自行停药。停药两月余,感到乏力不适,食欲不振,小便发黄发红,开始认为是感冒,未在意,后来家属发现他出现精神及行为的异常,吓得立即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张先生已经出现肝性脑病,由普通的肝炎发展到了肝衰竭。
于海峰主任告诉记者,肝衰竭非常凶险死亡率也高。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殊生物学特征,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要长期抑制病毒就需要较长期的进行抗病毒治疗。要实现减少和防止疾病发展,就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还要坚持定期随访、坚持长期治疗。通过定期复查肝功及病毒学各项指标,观察抗病毒的疗效,及时发现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如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和核苷类口服药的耐药发生,及时调整和更改治疗方案。
不少肝病患者对治疗存在认识误区
于海峰表示,目前不少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及疗程认识不够。乙型肝炎之所以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病,最关键一点是母婴传播传染,婴幼儿期病毒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或彻底清除而长期潜伏于肝细胞内。
当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后反复清除病毒导致肝细胞反复炎症甚至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时细胞浆或者线粒体内的各种酶释放到血液中,引起血液中酶水平的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酶的升高反映的是肝细胞受损,降酶治疗是一种对症治疗,转氨酶降至正常也并不等于慢性肝炎治愈,病毒仍然潜伏于肝细胞内,随时可能引起再次明显肝损害及转氨酶升高。
因此,抗病毒治疗才是乙肝患者的最重要的治疗,只有长期把病毒抑制到最低水平甚至清除,才能减轻肝脏炎症、坏死、肝纤维化,从而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新闻推荐
卡尔·博格曼:男,美国籍,1962年生,环太平洋公园组织主席加勒特·帕特里克·古德温:男,美国籍,1982年生,烟台环太平洋公园组织...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