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鹗
日前,我烟台的同学井孝盛老两口去牟平旅游,旅游点有浩岭水库、杨子荣展览馆等。他知道我当年参加过浩岭水库建设,回来后在我们同学群中发了不少浩岭水库的视频和照片。我看到久违了的浩岭水库,看到新建的牡丹园和度假村,心情非常激动,当年水库施工情况历历在目。
当年,胶东十年九旱。小时候的所有儿歌中,“天老爷,地老爷,下点雨,我歇歇”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首辛酸的歌谣,流露出农人对雨水的祈求和渴盼,焦虑和无奈。记得每年春天麦苗返青时,老天不下雨,乡亲们干瞪眼,没咒念。由于无水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农作物亩产极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上世纪50年代,村里年年抗旱,打井修水库,但是规模很小。生产队人少,又没有财力,所以收效甚微。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建设大型水库,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
1959年,那是个“喝令三山五岳,我来了”的年代,又处在困难时期,大家都在忍饥挨饿。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牟平县政府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决定全县总动员,修建浩岭水库。
像久旱遇甘霖,当修水库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留德庄,得到全村人的拥护和响应。建水库就有好日子过了,全村沸腾了,大家纷纷报名“参战”。那年我16岁,高小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在母亲的鼓励下也报了名。1959年12月,大雪飘飘,天寒地冻。我村共16人组成一个班,班长董建瑞,我是副班长。我们准备的劳动工具,仅仅是一锨一镐、一车一夯、一锤一凿,以及简单的行李,会同邻村大批民工,浩浩荡荡向浩岭水库建设工地开拔。
浩岭水库纪念碑文曾这样记载:“在党的以水为纲的伟大号召鼓舞下,英雄们发出了壮言豪语:誓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战胜穷山恶水,彻底改变祖国的自然面貌。牟平镇人民公社,先后三千余名英雄挺身而出,踊跃地投入了浩岭水库的建筑工程。开工时正逢严冬,冰天雪地、凛冽寒风,但英雄们未被吓倒,把严冬变夏天,出现了光膀赤足、踏雪进水和废寝忘食、带病上阵、昼夜奋战以及父子、夫妻对手赛等英雄事迹。全工地涌现出先进工作者七十四名,运土大王七十七名,勇士七十八名,钢铁标兵一百三十八名,标兵一百七十名。”
我村青年农民董建瑞,也就是我们的班长,便是先进模范人物中的一员,获得了“运土大王”光荣称号,一时在村里传为美谈。
当年二十七八岁的董建瑞,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小伙子好学上进,积极肯干,曾在村剧团演过吕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李二嫂改嫁》中的张小六。往大坝运土是工地上最繁重最辛苦的活计。董建瑞以身作则,带领全班,推独轮车运土,跑得快,推得多,总是干在最前头。别人的推车两个车篓,他的推车4个车篓,每车足有四五百斤重。随着工程进度加快,大坝也在一天天增高,推车上坡越来越有难度。天上飘着雪花,地下一踩一滑,董建瑞不畏严寒,光着膀子,推着装满4个车篓的泥土,小车前面有两人拉,后面有人给推腰,一路喊着号子,在向大坝上冲刺时,几乎是匍匐前进。这时工地广播传来宣传董建瑞先进事迹的声音,董建瑞和我们班听到大喇叭表扬,斗志更旺、干劲更足了。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冰天雪地中,董建瑞光着膀子推小车恰似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引起阵阵叫好声,鼓舞着士气。
谁能想到,这时董建瑞和伙伴们也正被难以想像的饥饿折磨得苦不堪言。每日三餐都是地瓜干和没有一点油水的萝卜块,又不能敞开吃。每顿每人一勺地瓜干、一勺萝卜块,不多不少,绝对公平。按三斤地瓜折合一斤粮食,充其量每人每天只有二两粮。劳动强度如此巨大,腹内无食,缺少热量,董建瑞和所有参战者一样,正是依靠坚强意志在苦苦支撑。为了早日把水库建成,所有的苦累和饥饿,都不在话下。
2013年秋天我回乡探亲,特地到水库看了看。经过50多年的水源涵养,浩岭水库周边已成为鸟语花香、植被丰茂、空气清新的“生态绿谷”。坝下一座高大的字迹模糊的纪念碑引起我的注意。碑文首段是首诗:“英雄气概胜自然,拦河蓄水灌良田,从此扫除千秋苦,幸福花开万万年。”我站在纪念碑前,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眼泪不知怎么竟流了出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海善通讯员雪纯王琳摄影报道)今年8月1日至7日是第27个“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5日上午,福山区人民医...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