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严峰自打38
年前误打误撞地闯
进传媒界,便与家乡渐行渐远。从烟台到省城济南,又北上冰城,南下潇湘,竟应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两个辽远的地理概念。
不论在省城还是远走他乡,作为家乡的游子,我时常侧耳凝听家乡清晰而坚实的足音。几十年来,家乡的沧桑巨变,在我的笔端留下了多彩的印记。
1988年的农历龙年除夕,我是在烟台SOS儿童村度过的。2月19日,大年初三,《人民日报》要闻版全文发表了我采写的通讯《除夕,在烟台SOS儿童村》。同年4月13日,新华社播发我的一篇对外新闻专稿还是报道儿童村,这次是向境外读者讲述中国故事,新闻视角、语言表述要适合他们的“口味,”于是用了这个标题———《在没有“爸爸”的村庄》。我想,国际民间慈善组织和国家民政部门让儿童村落户烟台,一定是看好家乡美丽富庶、民风淳朴。
1984年4月,烟台跻身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自此对外开放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家乡也成为我瞩目的焦点。1988年8月5日,烟台市成立了外商商会,市长亲自担任名誉会长,商会定期举办活动日。11月5日,正逢烟台市外商商会活动日,我一大早就来到位于烟台山宾馆一号楼的外商商会小礼堂。主管对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和市政府21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活动日,在融洽的气氛中,与来烟台投资办厂的境外投资者进行了坦率而饶有趣味的对话。我写的当日新闻《烟台外商商会的一天》,以新华社对外中文特稿形式播发,次日被港澳媒体广泛采用。不仅是对外开放,家乡如火如荼的改革在我的笔下也是浓墨重彩。1988年8月1日,烟台市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在全国发出了先声。早在同年6月14日,新华社对外部就播发了我采写的英文专稿《市长和居民都接受了住房改革的现实》,发表在《中国日报》头版。从那时起,接连几年,我的报道一直关注着烟台的住房制度改革。《烟台“房改”方案出台后》《住房消费成为众多烟台市民的第一需要》《发展中的中国房地产金融业》……林林总总竟有10多篇。
跟随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踏访烟台,是我新闻生涯中的一件幸事。那是1992年的夏天,穆青一行带着调研题目来到烟台。在长岛,我们参观了第二育苗场,接着又乘船驶向砣矶岛……穆青亲自命题的长篇通讯《耕种大海的人们》发表在1992年10月的《瞭望》新闻周刊上,封面照片是穆青拍摄的长岛名胜九丈崖。通讯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长岛人的海洋发展战略,富有远见又充满现代意识,成为全国海岛县经略海洋的典型。
发端于农村的中国改革,在烟台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92年
1月,我执笔的一组4篇胶东新农村手记,新华社对外通稿连续播发4篇,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4天刊载,境外华文媒体也纷纷采用。国内主流媒体还以《火红的日子才开头》为题,转载了这组“胶东农家风情录”。这组手记从芝罘区东郊的石沟屯村开篇,一直写到牟平、福山等地。手记中,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人物和故事,构成一幅幅烟台新农村的“水墨画”———淡雅中透着清新,简约中显现厚重。还记得,在“农家看衣橱手记”中,抓取了福山区十里堡村村民李继平的一个镜头:女主人上身穿一件鹅黄色毛呢西装,下身着一条浅色高弹力健美裤,一双高腰高跟皮鞋油黑锃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尽态极妍的时装就已经把烟台农村殷实生活妆点得绚丽多彩。
1992年9月底的一天下午,我在新华社招待所修改稿子,突然接到瞭望周刊海外版编辑的电话。原来,她知道我参加了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希望我写篇文章介绍一下:“这期就发,明天交稿。”那时不比现在,没有网络,查找资料是奢望;进京匆忙,一些笔记也没带。还好,家乡的情况熟,从1987年起,我就跟踪报道烟台葡萄酒行业发展,还多次参与了烟台葡萄酒国际品鉴会。午夜时分,稿子写完了,3000多字,三个小标题:“有朋自远方来”,写的是目睹耳闻的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盛况;“独具风格,走向世界”,说的是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产品的独特风格,以及加快对外合作的情况;“积极引进,珠联璧合”,意思就更清楚了。这篇特稿,发表在同年9月28日出版的瞭望周刊海外版,标题是《美酒醇香溢滨城———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散记》。
家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靠什么?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我就策划并参与采写了长篇通讯《胶东半岛县域经济思辨录》。“领跑山东:龙口的快与慢”“转型升级:蓬莱的新与旧”,从哲学角度探寻了烟台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以“慢”致“快”、以“旧”换“新”的发展方略。新华社播发了通稿,《瞭望》新闻周刊全文刊载,文章一时成为“网红”。看到家乡科学发展经验广泛传播,美誉度在提升,我很开心。
家乡之变,不仅仅在于城市变美了、经济富足了,而且在于文化昌明了。2012年春天,我陪同香港文汇报的同行来到烟台,市文化部门领导引领我们参观了烟台大剧院,还介绍了文化惠民的相关举措。回到济南,我在电脑上敲出一篇“新华时评”的标题《文化惠民首先要价格亲民》,从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评论了烟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市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做法。获知龙口“最美女孩”刁娜舍身救人事迹的当天,我就为新华网撰写了“新华网评”《烟台“最美女孩”诠释好人该做》,不单单就事论事表扬“好人好事”,而是用刁娜果敢坚毅的行动阐释了其中的道德告诫意义。
前几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虽然身居江南,但依旧牵念着家乡的山水人情。《父亲的琴》《那年除夕》《想念烟台“小喇叭”》……一篇篇寄托着家乡情思的散文相继见著于报端。我曾致信报社编辑:烟台是我的家乡,虽然几十年在外地工作生活,但家乡一直萦怀,写下这些文章,借以回顾那些值得珍惜的过往。
当然了,对于“故土难离”的说法,我并不以为然;一个志在“走四方”的现代人,也不应该拘泥于狭隘的乡土观念。省城济南自不必说,哈尔滨的异域风光,长沙城的千年学府,都有异于故乡烟台这座开埠百余年的滨海城市,让我有机会领略中国之大、之美,以及区域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行走千里,日新月异的家乡都是我俯仰的天地。此生此世,未能疏远家乡,未能忘记约会别样的乡愁,也未能放下描绘家乡变化的那支笔。
新闻推荐
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芝罘湾讲坛”专题报告会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昨日下午,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暨“芝罘湾讲坛”专题报告会,邀请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