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全方位展示广大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追求和信仰,烟台市委老干部局联合本报推出“百年回眸”栏目,访谈部分百岁离休干部,听他们忆峥嵘岁月,诉伟大党恩。
1947年2月,29岁的他涌入革命大潮,赴前线当通讯兵,为许世友将军送过信……
1950年6月,32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誓言“我要紧跟党走,永远做党的好战士。”
1990年11月,72岁的他站完最后一班岗。人离休了,思想却不离休,他坚持学习,三十年如一日。
时间、地点、境况,无论如何更迭变迁,他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组织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104岁高龄、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孙德基忠于使命,付此一生,在革命道路上、在工作岗位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一张无悔答卷。
“一辈子要听党话”
昨日上午9点左右,记者来到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看望孙德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的脸颊,温暖又安详。此时的孙老已说话困难,但看到客人到来,他仍礼貌地但却很努力地挤出“你们好”这三个字。
就在前不久的3月12日,也是在这间病房,孙德基穿上红棉袄,戴上红围巾,红红火火地迎来104岁生日。而正是这样一身“红”,记录下老人在百年岁月中那些心怀国家、心怀党的“红色记忆”。
1947年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胶东地区正发起猛烈反击。在一次选兵入伍中,青少年时期曾做过修车学徒的孙德基主动加入,成为一名革命战士。硝烟战场,生死无解。由于体力好,熟知地形,很快孙德基正式成为一名通讯兵,从事送信工作。在一次送信任务中,他临危受命,将信件送至许世友将军手中。
解放后,根据组织安排,孙德基参与组建了烟台市公共汽车公司,并先后到烟台运输公司任厂长、烟台行署机关事务处汽修厂任厂长并兼任行署小车班班长。从事过多项工作的他从未有过任何抱怨,“一辈子要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据孙德基的女儿孙茂娣回忆:“父亲在公共汽车公司上班时,早出晚归,很晚才能回家休息,甚至有时候出去一周才回家一趟。”但对于有这样一位父亲,孙茂娣却很少抱怨,“没啥埋怨的,我们习惯了老爷子不在家。我母亲说老爷子就不是这家的人,从来不能安心待在家里。”
“你们要好好工作,决不能给组织找麻烦。”据孙茂娣回忆,这是父亲最常对他们兄妹说的话。正是这样的“唠叨”,让兄妹们懂得了公正、正直和勤劳,这也成为了他们始终秉承的家风家训。
孙茂娣介绍,老人的大儿子退休前在建筑公司工作,每日工作十分辛苦,而自己在电池厂上班,“并不十分满意”。他们曾提出,希望能通过父亲为自己“谋福利”“调换工作”,但父亲却一口回绝,“分到哪里你们就去哪里,都嫌弃不好,那谁来干?哪个单位不是干?党叫你干啥,你就干啥,不要挑。”父亲的“决绝”,让他们不再有想法,并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奉献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孙德基始终坚守党员初心,恪守职业道德。“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服务。”这是孙德基在岗时的真实写照。作为单位干部,时常也会有同事上门请他办事,但无论是谁上门,孙德基都拒绝见面。“父亲说,要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坚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说起父亲的信仰,孙茂娣脸上挂满了自豪。
“离岗不离党”
1990年11月,孙德基从岗位离休。离岗不离党,一份《烟台晚报》,一份《参考消息》,每日的《新闻联播》成为孙德基了解国家实事、城市发展脉络的窗口。
“在住院前,已经一百多岁高龄的老父亲还在坚持读报纸看新闻。虽然听不见了,也还是要看要听。”孙茂娣说。每天上午10点,孙德基都准时来到报箱前取报,“后来腿脚不方便了,我就帮他取,直到拿到报纸这一天才算放心。”至今,一摞摞报纸仍堆放在书房一角,它们默默地见证着老人对了解实事新闻的执着,对国家发展的关心。
此时的孙德基已不能再读报看新闻了,望着女儿回忆着他的过往,眼睛不停眨动,好像要亲自讲述这100多年的岁月。“我们年龄也不小了,我大哥都85岁了,有老爷子在,我们还像个孩子。”孙茂娣说。
临走时,记者拉住老人的手,祝愿他保重身体。此刻,相差整整80岁的两代人手握着手,传承起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精神坐标。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实习生 秦菲 宋一夫
通讯员 孙铭璐 王丽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李淼通讯员李春涛)4月12日下午,市工商联调研组一行到我区走访调研。调研组实地视察区工商联办公环境、...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