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盖鹏)9月1日,莱山区解甲庄镇北水桃林村,先天性耳聋患者、15岁少年林志珩因耳蜗年久损坏面临再度陷入失聪困境。11年前,时年4岁的他被发现先天性耳聋,家贫无力植助听耳蜗,因获得烟台晚报救助而复听。
2010年9月23日,《烟台晚报》刊登《孩子,只为听了你一声呼唤》,报道4岁重度耳聋患者林志珩由于家庭贫困,面临终身失聪的风险,通过社会各界帮助,志珩成功植入人工耳蜗。然而,11年过去了,人工耳蜗亟须更新换代,但6.3万元的费用,对于这个贫困家庭又是一笔天文数字。
9月1日上午,当记者驱车来到莱山区解甲庄镇北水桃林村时,志珩的奶奶汪淑英正在村口翘首以盼。见到记者时,老人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走进汪奶奶的家,桌上摆放着11年前的《烟台晚报》和今年暑假志珩在乡间骑车的照片。已经发黄的报纸上,奶奶还是一头黑发,4岁的志珩天真活泼。如今14岁的志珩,已经成长为个头1.75米的大小伙子。“真是感谢《烟台晚报》和社会各界好心人11年前的帮助,我一直保存着赞助人的所有信息,对帮助志珩的大爱人士至今难忘。现在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再求助你们帮忙……”提起孙子的未来,汪奶奶再次哽咽。
林志珩父母都是聋哑人,志珩在7个月大时被查出耳聋,医生说只有植入人工耳蜗才是最佳选择,但一个人工耳蜗最便宜的也得16万元,这对全家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烟台晚报》得知林志珩家庭情况后,连续刊发多篇公益救助稿件,反响十分强烈。市残联把志珩列为救助对象,提供6万元的人工耳蜗植入费用,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看到报道后,主动为志珩伸出援手,不但让他凑齐了手术费,甚至还多出7万元的捐款。汪奶奶留下4万元当日后志珩耳蜗的维护费用。剩下的3万元,她捐给了那些同样需要做耳蜗但却困难的孩子们。
2011年8月,林志珩戴上人工耳蜗,从那以后,他和普通孩子基本无异。从语训中心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林志珩都是班里最聪明的学生。懂事的他每次放学回家,都主动帮家长干农活、做家务。可去年12月,林志珩突然听不清楚声音。汪奶奶赶忙联系人工耳蜗生产厂家,得知志珩使用的人工耳蜗外机已停产,无法维修,必须升级换代。如果长期使用故障产品,人工耳蜗功能将逐步丧失,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听力。
耳蜗外机升级费用是6.3万元,这笔钱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志珩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妈妈在一家酒店打工,月收入不到2000元,爸爸平时靠打短工维持生计,收入很不稳定。志珩的爷爷年过七旬,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曾因脑梗两次入院抢救,去年又刚做完肾脏手术,一下子花掉3万余元,生活的重担都落在奶奶一个人身上。之前预留的4万元维修费用早已用完,升级费用难以为继。
得知林志珩的遭遇后,烟台手牵手孤困儿童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公益组织立即发动志愿者实施救助。总理事长宋华西表示,希望能尽一份力,让残障的孩子得到健康成长。本报也在此呼吁广大市民,让聋儿尽早走进有声世界,急需社会各方伸出援手。如果您有意帮助这个贫困家庭,请联系“烟台民意通”热线6601234, 感谢您用一份爱心,让一度失去听力的志珩重获新“声”。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杨健通讯员孙元钦)近日,芝罘区住建局由分管领导带队,分5个检查组,对芝罘区建筑工地开展全覆盖夜间施工、...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