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融媒记者 李淼 实习记者 纪冬辉 通讯员 秦新亮 摄影报道
在全区上下就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突破芝罘”战略决策部署展开广泛讨论之际,重阳节来临之时,记者走访我区部分离退休老干部。今天,来听他们“话”芝罘发展!
让全社会共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
市公交集团退休干部 安立盛
“我区志愿服务活动近些年变化巨大,从前我们志愿服务大队只有30多人,随着这些年来精神文明素养的提升,我们的志愿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在已经是一支13000多人的大队伍了。” 安立盛笑着说。
今年79岁的安立盛是一名市公交集团公司的退休干部,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安立盛志愿者服务大队”数十年如一日,把播撒爱心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乐此不疲。
“过去我们想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不容易,人员少、资金缺,也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现在我们区的志愿服务队伍已有十万多人,成绩也相当优异,光我们大队,从2012年开始算,就资助4600多个困难学生,资助金额达130多万,”安立盛感慨,“群众也在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对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解,以前不明白我们这么辛苦做事是为了什么,现在,穿上志愿服务马甲的我们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大家都会主动配合我们,还有不少人因我们所做的事深受感动,主动要求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民生方面变化亦是巨大,安立盛告诉记者,从老旧小区改造、过路天桥建设、违建拆除等便民利民工程上看,芝罘正发展的越来越好。
在面对我区下一步如何突破发展的问题上,安立盛表示,创建文明城市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要持续推进,鼓励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其中,提高自身的文明意识,共同营造一个美丽、洁净、舒适的宜居环境,志愿者群体也会继续发光发热,助力文明城市的创建。
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市教育局退休干部 于大卫
“从前那是‘黑屋子 土台子’课桌和板凳真的都是泥土搭建的,现在再看这些学校真的天翻地覆,高标准规范建设,宽敞明亮,校园都很美丽。”于大卫激动地说。
今年80岁的于大卫,退休前任职在市教育局,退休后他又发挥余光余热担任东山老干部宣讲团团长,经常组织宣讲团到各街道、社区、学校进行宣讲,引导居民、青少年积极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感受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一直以来,宣讲团都致力于传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面对我区这几年街区面貌变化、道路改变,于大卫说:“可真是一条大道光明向前!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前大道两旁的一些“道板”由于树根翻起,年久失去摩擦力等一些原因经常会给居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尤其是一些老人,不小心可能就会滑倒,但近几年不断地在维修,尤其是老旧小区改造,道路翻新、楼道安装新的防盗门与声控灯、内外粉刷,有很大的改变。
面对我区下一步发展突破,于大卫说:“希望能够围绕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注重一些民生细节问题,能够进一步解决私家车停放问题,就老旧小区改造希望能够加装一些电梯,应对老人上下楼困难的问题。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腿脚不方便,上楼下楼都十分困难,给生活带来众多不便。”曾从教20多年站在三尺讲台上,后来行政20多年,于大卫对我区教育发展变化有着深切体会,“这几年,我区教育发展挺快的,步子是迈开了,接下来就是把步子迈大点。”他希望,能够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取得实际效果,培养学生们真正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关注民生发展细节
东方电子退休干部 辛安国
“年轻时的我背起一百五十斤材料送到单位,被单位表扬,现在的卡车拉货物都按几吨重来算,你说变化有多大?”辛安国笑呵呵地说。
东方电子集团退休干部辛安国在参加工作前是一位退伍军人,退休后,作为党员和退役军人,他想要继续发挥光和热为社区做贡献,于是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退伍后参加工作到现在,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刚参加工作靠的是一双铁脚板,哪里有工作,腿脚就要跟到哪里,后来随着城区改造扩建,距离变远了,单位就给我们配了自行车和摩托车,”辛安国说:“比起以前,现在的出行可方便太多了,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什么样的都有,走路和骑自行车上下班反而成了养生方式了。”
谈及当前“突破芝罘”发展,辛安国就旧城改造和群众监督员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群众监督员是要为群众说话的,要为群众服务的,无论什么时间接到群众的求助或反馈,都要及时替群众发声反应,做好群众的“传声筒”。
旧城改造工程如今正在稳步推进,但一些关乎民生的细节问题还需要继续关注,例如老小区的楼房房顶多数已经破烂,下雨会渗水进楼体,既影响居民生活又腐蚀楼体,如果能把楼房楼顶改造一下,这个令老小区居民烦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加快社会养老工作发展
市红十字会退休干部 王吉永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后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我亲眼见证我区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市红十字会退休干部王吉永这样说。
“我对芝罘这些年来的大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民生这一方面,如今涉及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衣食住行都十分便捷,随便拿出来一个放到几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过去产能不足,衣食都得限额供应,买粮食货物要用粮票和购货券,做衣服要买布也得限额供应,住行两方面也是如此,以前住得都是简陋的平房和海草房,一到冬天就冷,出行也不方便,两地间隔总显得遥远,直到1956年烟台火车通车才发现,原来出发地和目的地的距离居然可以那么近,”王吉永笑着说:“现在的生活自不必多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大大丰富了,再让我搬回以前那种海草房我可不愿意了。”
谈及未来我区的发展,王吉永根据自身数十年红十字会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的养老工作,提出自己两点建议:目前养老工作的开展总体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某些负责照顾生活起居老人的护工素质还需要加强,现在的某些护工不仅收费高,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希望能加强护工行业的专业培训,提升护工的组织化水平,护工收费标准也应定价合理,从而减轻老人和子女的负担,让老人能真正安享幸福晚年。另外,要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关注,这类老年群体存在摔倒或者突发疾病的危险,如果可行的话应该为此类群体配备简易报警设备,避免出现发病后无人得知的情况发生。
新闻推荐
9月30日上午,在国庆节来临之际,烟台机场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吴红光,代表机场党委和工会,到集中隔离居住点慰问了货运分公司...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