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刘宏业,196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历任蓬莱四中教师、蓬莱北沟三中教师、北沟中心小学校长、蓬莱大辛店中学校长等职务。先后被评为蓬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1年度烟台市教育创新人物;他撰写的《课堂有效对话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获山东省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了烟台市《教师专业化成长管理与培训策略研究》等许多重要项目课题研究。
在校园,师生们顺着文明线稳步行进;在食堂,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打饭;在宿舍,豆腐块似的被子叠放得整齐划一;在教室,学生们正分组上课,踊跃发言。拥有2500多名学生的校园,听不到一丝嘈杂音,这就是去年刚刚由四所中学合并而成的蓬莱大辛店中学。而刘宏业,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构起以“全面育人”为基础支撑,以“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三维框架的立体式德育体系,将这所学校变得“彬彬有礼”。
以“礼”育人的“文化气场”,是刘宏业以德育人的“法宝”之一。“当每一面墙体、每一根廊柱、每一层台阶都成了道德教育阵地,学生就能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诠释各具特色的走廊文化、楼梯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和餐厅文化时,刘宏业如是说。借助合校重建的契机,他大刀阔斧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强化管理、整顿秩序、规范教学、优化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为了快速凝聚人心,刘宏业更是把学校当成了家,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时刻关注着师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着学校的角角落落。在他的努力下,合校不到一年,精致化、常态化的教育教学管理让众多来访者刮目相看,2011年上半年,学校先后接待了各级领导视察指导30多次,迎接了来自烟台各县市区以及湖南等地学校的大小观摩上千人次。
17个活动室,20多个活动小组,一座占地2200平方米的乡村少年宫,让大辛店中学显得格外“气势”。这也是刘宏业的“作品”之一。为了让孩子学到各种技能,开阔视野,他东奔西走,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筹资360万元建成了大辛店中学乡村少年宫,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拥有健康快乐充实的课外活动空间。
“传统的学校德育,学生是被动接受,不仅流于形式,而且效果欠佳。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全面释放。”刘宏业说。乡村少年宫建好后,老师们在他的引导下,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少年宫活动实际,开展了开放多元的文化课程。
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竟然敢于走上讲台,和老师一样面对全班几十名学生进行课堂授课,还不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回答。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但在刘宏业的学校里,学生就是这样神奇地与老师一起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这,是刘宏业用来深化德育的另一种“催化剂”。在学习上,他独辟蹊径,在全校实行小组合作、分层上课。五、六个人一组,优生和差生搞“混搭”,每学一课大家都会围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每周班级还进行一次优胜小组评比,获奖的小组每人奖励一盘肉馅水饺。这样的互动学习,使学习好的学生有了责任感,也让学习差的学生“知耻后勇”,怕“连累”了自己小组的成绩,也会自觉督促自己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智力上存在的差异,刘宏业还用上了“差异教育”,一方面采用激励卡制度,向每堂课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激励卡,五张激励卡可兑换一面小红旗,每月根据学生小红旗数量评选进步奖和最佳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另一方面对智力上相对较弱的学生,一个也“不抛弃”,同时鼓励学生自己首先“不放弃”,有选择地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并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少年宫活动获得了较多的激励卡,增加了评奖积分。
烟台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先进基层单位、蓬莱市和谐文明学校……一个个荣誉称号,凝结了刘宏业的心血,也彰显着他的优秀。
YMG记者李凤通讯员马兆华迟晓燕李永斌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市领导在视察部分交通重点项目时指出, 加快构筑现代化立体式大交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本报讯10月3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江汀,在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树琪,市委常委、秘书长于爱军,市政协副主席宋振国,以及市直有关部门和莱山区、牟平区...
蓬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