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港城西大街一路向西,经802省道向前开15分钟的车程,就是福山区高疃镇。镇内沈海高速穿过整个镇区,从镇政府向北15分钟的车程就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镇驻地西侧与栖霞交界,东侧与福山区主城区相连,西北侧与蓬莱市接壤,区位优势明显。
眼下,这个扼守着烟台市区“西大门”,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的偏僻镇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7个月以前,这里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地方财政实际收入不足百万的福山“大而穷”的落后镇。今年,新高疃的工业项目核准进入总量已突破70个,成立首年度,地方财政收入已经接近两千万元。光是用在环境整治、连村道路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修建、中小学建设等民生工程上的“真金白银”,就超过700万元。
行走高疃,一个新型的临港工业区正在拔地而起。
华丽转身
有作为,机遇随时都在
历经数次行政区划,高疃的前十年,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在福山所有镇街中,这个片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几乎垫底。经济单纯靠农业,人均收入低,片区财政贡献一年不足百万。
随着福山区工业经济的迅速膨胀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空间和项目承载平台日趋紧张,2011年福山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充分考虑福山区西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等特点,实施了新的行政区划,组建新的高疃镇,着力推进西部特色园区建设。
镇政府组建伊始,由原高疃镇、烟台高新区福山园以及其他镇共33名机关干部组成。一个镇政府33个人是什么概念?正常镇政府工作人员是七八十人,高疃不足正常值的一半,41个村的包村干部都难以安排。但正是这33名机关干部,承担了一个镇恢复建镇和园区发展的双重责任,实现了一个镇域经济发展的跨越。
这个底子薄弱的落后镇,在临港工业区负责人、镇党委书记姜洪军和他班子成员眼中,就是一块宝地。
在姜洪军那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办公室里,七七八八挂了一墙的规划图纸。每一张,他都能说上个把小时:“看这儿,距离福山城区15公里、新港区15公里、新机场14公里,距烟台市中心区25公里,距烟台市火车站、码头、飞机场均半小时车程。其北部与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界、西北与蓬莱市接壤,西部与栖霞市相邻……”“园区道路建设主网三纵十二横,均与市区干道相连,道路承重均在60吨以上,主干道承重达到100吨以上。”
按照福山区委区政府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布局,高疃的未来就是要搭建大载体、集聚大产业、融入大市区,力求用三到五年时间,在福山西部打造一片特色化高科技园区和生态化山水新城。
向着这个目标,高疃借势起飞。
借助烟台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辐射带动,他们着手实施规划了面积25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起步区,探索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模式,开山辟岭、填沟造地,着力打造以整车整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及航天配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化高科技园区。
目前,园区已储备用地空间3万余亩,其中平整及补偿完毕的可利用土地达6300余亩,已具备项目开工建设条件的达2000亩。累计投入2.8亿元,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磁阳路、东泽路等5条主次干道全部开工;水电、热力、燃气、通信等配套设施全面跟进;日处理污水能力4000吨的再生水中心、日供水7000立方的供水中心计划下半年投入运营。
整个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清晰,已形成了整车整机项目区、高端零部件项目区、新材料及新能源项目区、现代物流项目区、南部科技孵化区等十个板块,在各个板块之间,规划布局了大型超市、商业住宅等服务配套设施,使园区从一开始就具备承载高端项目的能力。
财源建设
选项目,门槛只抬不降
引进项目,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财源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几年,镇一级工业园如雨后春笋。但是,一个镇的园区只拿出几百亩地做招商平台,量显然是不够的,一是规模上不去配套设施就很难完善,二是承载空间不足,大项目就难以落户。不少镇级工业园做了初级规划就开始盲目招商,随意落户,项目产业结构混乱,产业层次较低。这样的园区做起来,大多只能解一时之渴,非长久之计,更难以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持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甚至随着项目的失败,逐渐成为一座“空园”,使有限的土地等资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几年前,有关部门曾在该片区规划做一个物流加工区。镇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论证、慎重考虑,认为这个选题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偏低。普通物流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率不高。想真正承载一些高端的大项目,单纯“物流”的概念远远不够。如何准确定位和持续发展?最终认为,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必不可少,应该作为园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最终的定位是打造一个综合性经济园区———分析优势,烟台临港工业区的定位,由此而来。
定位有了,园区的项目承载空间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迫在眉睫。在没有任何财政积累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多种融资模式,争取了两亿多元的建设能力。项目场地平整、路网管网建设、高压线路搬迁、河道水道整治,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开展,园区框架逐步拉开,也成了吸引投资商目光的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有了,项目引进成为了园区建设的生命线。他们始终坚持实施招大引强选优战略,以整车整机、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盯住大型国有、民营、混合和外资四大资本,瞄准央企、国内外500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辐射拉动力强、财税贡献率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去年以来共引进各类项目70余个,总投资32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46个,过10亿元的项目3个。初步形成了以年产10万辆的新能源及多功能车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东岳润和汽车KD项目为龙头的整车整机产业;以日升新能源、亿豪风电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以昌隆特种车辆及特种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以香港万宝电子科技、北斗导航及授时系统项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大项目带动作用、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一年以前还底子薄弱的高疃,已经创造了几个国内第一———去年9月27日动工建设的KD项目是国内最大的整车KD出口项目,做为东岳润和工业园项目的一个部分,计划2013年6月投入使用;它对面是上海通用在国内建造的第一个园区综合体项目,为大量涌入的企业职工以及外商配套综合生活区。
仅东岳润和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将吸引就业1200人,地方财政贡献超过5000万人民币。
生态为先
低碳化,不牺牲环境换发展
环山环保的临港工业区,三面环洪均顶、磁山、马山,这些不适宜工业项目落户也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的丘陵,在高疃镇领导眼中,也是一笔“财富”。
在山东省“十二五”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表中,由中国风电集团投资的亿豪新能源福山高疃风电场项目赫然在目。这个项目位于沈海高速以南,802省道以北。风机主要布置在该范围内马山山系上。
风机分布的海拔高程最低约110米,最高约320米,大部分风机海拔平均高程在约200—250米之间。总装机规模4.8万千瓦,安装24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同步建设110kv升压变电站1座,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
临港工业区项目引进有一个基本原则:高耗能的项目不要,有污染排放的项目不落。在高疃人心中,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他们参照国家级生态镇标准建设新高疃,园区企业和镇驻地的采暖都把传统的锅炉供暖改为地热供暖,在园区内建了5处热泵转换站,通过地下水和地下土做热能转换,实现一种零排放的供暖系统。
在园区一路看来,不少新建路段两边,都是带着太阳能板的新能源路灯。2012年10月14日,高疃镇按照新能源乡镇的建设标准,投资200多万元在镇驻地率先安装了新能源太阳能路灯,实现了道路亮化。一期工程安装的新能源太阳能路灯预计运行三年后,节省的电费可以抵顶普通路灯的投资。
“未来,这种路灯将遍布园区。”副镇长王世强说。
高谷河生态修复和河道整治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镇纪委书记燕广告诉YMG记者,高疃境内部分河流是门楼水库的上游,“我们要对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负责。”按照规划,所有河道沿线退让距离内没有布局任何工业排放项目,连过去的养牛养羊的养殖场也将分期关闭。低碳、环保、生态是整个临港工业区建设的主题。
民生为重
大手笔,民生受惠经济发展
高疃起飞,形成一定的财力后,镇领导最先做的,是建小学、幼儿园、医院、派出所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公共服务设施。
高疃镇现有学生404人,其中幼儿100余人。新的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建筑方案、地质勘探、图纸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新学校拥有标准的塑胶场地,漂亮的教学楼、实验楼,总占地面积5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200余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镇驻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此外,结合高疃镇生源现状,他们还将在东部园区、库区片高标准建设2所小学及幼儿园。
在儿童节和教师节期间,为奉献爱民之心和切实减轻群众教育负担,他们为全镇学生和教师送上了总价值15万元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用品大礼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新高疃镇成立以来多方筹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了贯穿14个村庄的高谷路改线工程,新建了9处村级活动场所,建立起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解决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热点难点问题。
在做好“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鼓励和引导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立足实际,指导和扶持群众发家致富。
分管农业副镇长郭善威表示,高疃镇在抓工业项目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名优品牌培育工程,加大对已注册的南村大姜和土豆等绿色食品的推介力度,搞好肖家沟香水梨、赵家庄草莓等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和宣传推广,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产业优势,引导农民抱团闯市场、共同奔小康。
干部作风
拼实干,优良环境让路企业
燕广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他是高疃镇纪委书记,分管经济建设工作。记者在高疃采访时,燕广给记者带路看建设中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地产开发项目的经理打过来的,想商量一下过来做开发时,能不能配套一块蔬菜种植基地做为项目卖点。”燕广向记者解释。
高疃镇的33个干部,包括班子成员在内,人人手里都包着项目,人人都是项目引进的“特派员”。
镇两委班子堪称年轻:“80后”就有5人。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了70%以上,懂经济,能力强,是一个以创新实干为主的新型乡镇机关。“大家基本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从来不知道今天周几,只关心是几号,因为所有项目都在倒排工期,加紧推进。”燕广说。
他们建立了入园企业“全程服务制度”和项目审批“代办制”,企业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由园区项目推进委员会统一受理,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为企业办理完毕,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细化和优化办事流程,搭建企业最优发展平台。
高疃镇政府,位于一处七十年代早期建的一处院落,前后两座平房,包括党委书记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在这里办公。很多大的项目,就是在姜洪军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谈成的。“我们工作环境差,但我们要把工作推进做到位。整个团队都是这么一个心思。”姜洪军说。
今年,镇政府在旧址西北侧规划建设了一处挺气派的大楼。多数人都以为是新政府大楼。姜洪军给记者纠正说:“除政务、经济服务中心外,那实际是一个园区科技孵化中心。”
他解释,一个标准化新建产业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孵化基地。高疃镇地处城郊,没有市区配套的写字楼等孵化设施,孵化中心建成后,一方面为引进的一些科研、外贸、金融等总部型企业,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另一方面为落户项目建设期提供临时办公场所;另外就是为一些项目孵化周期较长,项目潜力较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项目,提供前期孵化服务。“我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在这个小平房里办公。”姜洪军说。有限的财力,高疃的领导班子先把劲用在园区配套和老百姓身上,自己的办公环境可以先放放。“工作干上去了,民生事业发展了,园区规模壮大了,群众收入提高了,城镇建设层次提升了,办公条件差点没关系。”这是高疃镇全体干部的普遍想法。
一个强烈的感觉是,这里的机关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展现出了无限激情与干劲。时刻强化“不进则退,小进慢进都是退”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形成了“苦干巧干拼命干、求实务实抓落实”的浓厚氛围。YMG记者李珑通讯员赵洪超韩旭东摄影报道
学校规划效果图。
区领导现场办公。
东岳润和项目规划效果图。
科技孵化中心。
新闻推荐
历史文化名城的“转调创”, ———蓬莱迈向经济“升级版”的路径思辨
蓬莱,一座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称的滨海城市,正以“转调创”的组合拳,加速迈向经济“升级版”。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形势下,近5年,蓬莱市GDP从不足...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