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蓬莱新闻 > 正文

御窑千年 历史烧就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10-29 05:49   https://www.yybnet.net/

文/图半岛记者黄靖斐

10月27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85岁的山东蓬莱籍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携其撰写的瓷器文化史《御窑千年》做客青岛书城“文化名人会客厅”,与岛城读者分享御窑瓷器的千年历史。他认为,“宫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御窑’这一载体,才能了解其精髓”。采访中他还透露,为了在“百家讲坛”讲《大故宫》,“我去了故宫上千次之多。”此次来到青岛,阎崇年感觉非常亲近,“就像回到家一样。”

写作初衷

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历史

《御窑千年》是阎崇年立足千年中西历史,品味官窑瓷器的经典之作,但在接受采访时阎崇年却说,“我讲的不是中国瓷器史,而是以宋元明清为时段、以御窑及其瓷器为主线的中国瓷器文化史,我是通过这一载体,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和文化”。

谈到和御窑的缘分,阎崇年透露,早在2010年~2012年,他在写作《大故宫》并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时,就关注到皇家御窑与瓷器,“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御窑和宫廷文化的关系”。而谈到窑口,就一定要说景德镇,阎崇年说,“瓷都景德镇古称昌南镇,因在昌江之南,故得名。瓷器到了国外,他们都没见过,就叫瓷器为‘昌南’,叫着叫着就成了瓷器的英文‘china’。”阎崇年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一次偶然的机会,阎崇年应邀来到了江西景德镇,参加“唐英陶瓷学术研讨会”,“看到了清朝一个镇窑,这个窑太大了,而且是难以见到的柴窑,烧一窑需要人民币300万元”。阎崇年还参加了这一国宝级镇窑复烧点火与开窑仪式,“以前没有见过开窑,特别震撼,拿着火把的工匠们就像过年一样,满脸都是灿烂的微笑。”他还参观了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御窑与瓷器,就这样撞击到了我的心灵,有了写御窑的想法。”

书写千年

关于御窑的著述特别少

为何选择写御窑?阎崇年认为,和民窑相比,御窑荟萃了瓷器的精华,“皇宫有御窑,更能成其大,尽天下之资源,聚全国之巧匠,烧造出不计其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的瓷器不管是在器物品质还是烧制工匠,都是全国一流的。”

之所以把“千年”写进书名,在阎崇年看来也有着特殊的深意,“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赐名景德镇;景德镇开始‘奉御董造’官用瓷器,这么算起来,御窑历史约有千年,就这么一烧,一千年过去了。”

在查找资料时阎崇年发现,关于御窑、陶瓷的著述却特别少,“仅有宋人蒋祈的《陶记》、明人王宗沐的《陶书》等,但数量太少,御窑瓷器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但重道清器,厚理薄技,一直以来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缺憾。”

阎崇年认为,瓷器的传统有很多优秀的部分,而创新是瓷器发展的最强生命力。“比如唐朝、宋朝的茶杯基本上是黑色而且是单色,当时在一件瓷器上烧不出多种色彩,但元朝开始就有了青花瓷,到了明朝,可以在一件瓷器上烧到好几种颜色,而清朝则能烧出至少三十种颜色,雍正的一个柳树双叶杯,光绿色就烧出了7种不同的绿……所有的发展,都是因为‘新’。”

由物及人

工匠是陶瓷历史主体

阎崇年之前在“百家讲坛”主讲过“大故宫”系列三部时,涉及皇家的制度、人物、建筑等多方面,此次写作则涉及到器物。“每个瓷器都有故事,通过故事来写历史,写时代的变迁,因此我写的瓷器也是写故事,写到了很多工匠,也是写人,有人有物。”阎崇年说,御窑最能体现中国的工匠精神,陶瓷历史,也是陶瓷工匠历史,陶瓷工匠是陶瓷历史主体。“一件瓷器大概需要72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就做不出精品”。

在写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最打动阎崇年的“人”则是清代的唐英,“唐英是内务府的一个官员,根本不懂瓷器。”但他为了制瓷足足闭门谢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很快就变成内行。“他是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中,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者,后世评价‘千年御窑史,唐英第一人’。”

书中,阎崇年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梳理了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也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做了学术考证。譬如,《清史稿·唐英传》记载:“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这就是说,“郎窑”的“郎”,指的是郎廷佐。经过考证,此“郎”不是郎廷佐,而是郎廷极。

从搜集资料到动笔写作,耄耋之年的阎崇年花费三年时间,十易其稿,才完成这部书。除了大量阅读有关瓷器的书籍,查阅相关文物档案、图录、考古报告外,他还要亲临现场,走访主要的官窑、御窑瓷器产地、场址。阎崇年还透露,当年为了在“百家讲坛”讲《大故宫》,“我去了故宫上千次之多,很多人都难以想象。”

□半岛记者孟秀丽

“庄景辉艺术馆”开馆庆典暨开馆特展“色彩·无极庄景辉作品展”10月27日在青岛市崂山区财富中心、海尔路裕龙国际中心一楼举行。

庄景辉是青岛籍旅美画家、海外重彩大家,张大千再传弟子,美国张大千艺术研究会会长,有《庄景辉题画诗选》《庄景辉画集》等专著问世。本次庄景辉艺术馆开馆庆典暨开馆特展,展示了庄景辉在国外创作的部分代表作品。

庄景辉在青岛创办的个人艺术馆,为岛城各界书画爱好者、书画艺术家们搭建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观摩的公益平台,并为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基地。据悉,艺术馆将定期举办艺术公益讲座,丰富岛城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推动中美两国艺术界的友好交流,让青岛的优秀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把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引入青岛。

莫言《檀香刑》变歌剧11月初岛城上演

□半岛记者刘礼智

11月4~5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入选剧目、第十一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歌剧《檀香刑》将在青岛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由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山东艺术学院李云涛教授共同编剧,并由李云涛作曲,历时六年创作完成,是莫言第一部改编为歌剧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

歌剧《檀香刑》以清末德国殖民侵略山东半岛,1900年修建胶济铁路时引发人民抗击外敌暴行的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将被施以“檀香刑”过程中的情仇家恨,映衬出百多年前山东百姓宁死不屈、保卫家园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檀香刑》的制作人、编剧、作曲李云涛是山东高密人,跟莫言是同乡。“孙文抗德”是清末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故事。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李云涛,后来读了莫言的小说《檀香刑》,感觉那故事、语言、人物太亲切了,心中萌发了创作的冲动。

“民族歌剧要有民族歌剧的样子,不能老是学西方的洋腔洋调。”李云涛从一开始就下决心要把歌剧《檀香刑》写得不仅好听,还要有家乡的味道。为了写出家乡的味道,歌剧《檀香刑》吸纳了山东琴书、高密茂腔等地方艺术元素。每幕戏开始时,一位身着白衣、手执二胡的山东琴书艺人,都会用苍凉的嗓音唱上一段山东琴书,把这幕戏的剧情梗概交代清楚,观众在了解了剧情的同时,也被那苍凉的唱腔带到了百年前的高密东北乡。

山东籍历史学家阎崇年携新作做客青岛书城,分享瓷器文化史

新闻推荐

“第四个苹果”诞生研讨会在烟台市召开 苹果生产变杀虫为控虫

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曲日涛摄影报道昨日,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活体生物农药增效及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项目...

蓬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蓬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御窑千年 历史烧就)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