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曾是武举童试考点
“明清时,考取武状元是胶东地区很多人的目标,所以练功石在民间很常见。”市博物馆文物管理处主任李华杰向记者介绍说,“在烟台,过去的登州府是武举制度中童试的考点,陈培光老人的爷爷曾经在童试中获胜,考取过‘武秀才\’。这次捐献的石礩子就是当年武秀才在家里练功用的练功石。”
石礩子俗称“练功石”,明清时期,朝廷为武状元考试制作的石质筹码,类似于现在的举重比赛,以举的重量大者取胜。在古代的科举考场上,它分为三个型号:头号300斤,二号250斤,三号200斤。考场还备有300斤以上的“出号石礩”比如320斤等。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用腹部的力量将其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便为合格。
两度“献石”终如愿
陈培光老人的爷爷叫陈元三,字捷卿,清咸丰年间至登州府考取武秀才之后,回到家里继续练功,为武举人的考试做准备。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陈元三准备赴省城应试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幸去世,家中孩子太小,不久之后老父也离开人世。在这种情况下,陈元三放弃了考取武举人的机会,练功石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去年4月,老人找到了栖霞牟氏庄园管理处,表达了将练功石捐给国家的想法。当时我们也过去看了,这东西确实是从咸丰年间流传下来的。可是我们要接受捐献的时候,村里的几位村民给陈培光老人出主意,说这东西不能捐。听了别人的劝说,老人有些舍不得,毕竟是祖上传下来的,就这样第一次捐献搁浅了。”李华杰主任说,“过年之后,我接到了老人侄子的电话,陈家再次表达了捐献的意愿。我们再次去了栖霞,和老人进行了仔细地沟通,在他确切表示要捐献后,我们把练功石拉了回来。”
“东西放在我这里,可能多少年之后要么被砸碎要么被丢弃了。我捐到烟台市博物馆,那就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了,很有意义。”当被问到为什么执意捐献的时候,陈培光老人这样说道。话虽朴实,却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抬巨石动用四条壮汉
记者仔细端详,这块练功石为长方体青石雕琢,底部略宽,石质两侧凿有可以供手指头抠住的凹孔,深度约4厘米,正好可以放入手指曲弯的两节。凹孔上方刻有“三百”二字,通过对实物的称量确是重300斤。
记者努力尝试着将其挪动一下,但是大石纹丝不动。李华杰笑着说,“我们是四个壮劳力将它抬上车的。”从中不难揣摩,过去的武状元的气力到底有多大。
胶东半岛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关于在胶东半岛发生的重要战役,《史记》中就有明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胶莱河畔曾发生四次较大的兼并战争;唐太宗曾三次遣大将张亮从莱州渡海征辽;明清时代,位于胶东半岛的烟台更是抗倭的重要军事据点……胶东大地自古就有尚武的传统。此次陈培光老人捐献的重达300斤的石礩子,是史学家研究胶东地区习武传统的重要实物。
YMG记者唐寿锐通讯员孙航卫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昨天,青少年宫老师给栖霞亭口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讲解模型知识。当日,栖霞亭口镇中心小学30多名学生来到青少年宫,进行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并体验城市孩子的课外生活。YMG...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