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栖霞新闻 > 正文

胶东民间手艺①, 一年一窑沙大碗

来源:烟台晚报 2011-06-09 06:01   https://www.yybnet.net/

“沙大碗”,过去农村常见的一种用黄泥烧制而成的非常普通的碗。烟台方言,管它叫“得喽碗”(音)。这种碗表面粗糙,摸上去好像有沙粒似的,没什么色彩,不上釉,黑红或是桔红,看起来很丑。早先,这种碗被胶东人用来熥菜。同样是碗,用沙大碗熥出来的菜,味道纯正,与其它的碗就是不一样。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沙大碗也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最近,听说栖霞市臧家庄镇东山庄村有一个叫孙文政的农民还在家里烧制沙大碗,于是,笔者前去探访。

林新忠/文王阿勇/摄

东山庄村位于栖霞东北边,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孙文政的沙大碗作坊就在村子里一套古旧的农家小院里。推开虚掩着的街门,院子东北角堆了一堆水桶状的大罐子,南墙角的杂草丛中,零零散散堆放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碗。

屋门开着,见有人来,从屋里走出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黑红的脸膛,是一位典型的农家汉子。他,就是孙文政,我们要采访的沙大碗匠人。

孙文政的沙大碗作坊,是胶东农村常见的房屋结构,共有四间,间口不大,东边的两间是通开的,中间有一壁子与西两间隔开。屋里只有一个窗户,用塑料纸糊着,有些发暗。北墙角堆着一堆湿泥,用塑料布盖着,旁边有一大大的干泥坨。一进门的地方摆放着一排五六个圆圆的东西,旁边还有一长条凳子,从上面残存的泥巴来看,这应该是做沙大碗的主要工具了。

看我们有些疑惑,孙文政一一地给我们介绍起来———

家什

一是轮子,由轮盘、轮座、轮芯、轮走角四部分组成。轮子的用料十分讲究,杏木或槐木为最好,因为这类木头木质结实,耐用。轮盘直径一尺多,轮座是丁字形,其上固定一锥形的轮芯,轮走角为一横木,由两块竖木连着轮盘,人用脚蹬着走角,带动着轮盘转动,从而完成坯碗的制作过程。

除了轮子,还有“坐床子”,其实就是一个高凳子。它特别轻,凳面只有三四厘米宽,高约15厘米左右。坐在上面,脚能够自如地蹬动轮走角。坐床子的一角上放一比手掌大不多少的小盘,用来盛刮碗用的甑(zēng)子。小盘的旁边有一小瓦罐绑在坐床子的一侧,盛水,制作时,可用甑子在罐子里醮水之用。

甑子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陶制的茶杯盖,盖沿儿向上翘起,根据所做的碗的大小,甑子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做沙大碗的工具还有一个碗楦头,泥巴烧制,主要是用来卡碗底用的。根据所要制作碗的大小,楦子也有大、中、小三个型号。

此外,做沙大碗的工具还有“碗皮子”、刀子等工具。

备泥

制作沙大碗用的黄泥,要求泥粘度大,颗粒细,没有沙粒。而这种泥在当地并不多见,东山庄村西里许地就有这种泥,这也是泥烧沙大碗之所以能在这个村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重要原因。

烧碗时,先要采泥和备泥。用镐头将泥刨下来,用车拉到宽敞地方,摊开,晾干,然后用手锤一点一点地打碎,把里面掺杂的石头拣出来,用粉碎机将泥粉成细面。早时没有机器,人们就用300斤重的大楞砘,套上牲口一圈一圈碾碎。

准备多少泥,视窑的大小而定。孙文政用的窑不太大,一窑能烧两万个碗,一次须准备大约一间房子的泥。我们在孙文政的作坊里看到,他将西一间的石灰墙皮全部刮去了。他说,这样是为了保证泥的纯净。要是泥里不小心掺进石灰,会影响碗的质量。

粉碎的泥粉要重新用水和成膏状,打成四方形的坨,每个坨大约60斤重,再滚上干泥,防粘连。将一坨一坨的泥堆在作坊内,用不透气的布之类盖住,随用随取。

制碗

做一次沙大碗,差不多耗时一年:清明前后作泥坯碗,晾晒半年,等入冬小雪后开始烧制。

第一步先和泥。先取一坨泥,用脚在泥上反复地踩,让泥变软,越来越筋道。做碗时,不会只用一个轮子,那样工效太慢。根据工匠的熟练程度,大多会摆上五六个轮子,轮流做。根据碗的大小,将相当份量的泥块一一放到轮子上,用手拍成矮柱状,便可挨个制碗。匠人所有的功夫全在手上。好的工匠出手快,碗的大小匀称,看起来也漂亮。先是从罐里掏出一个四五厘米长、二三厘米宽的碗皮子,用其将泥柱包正当,左手拇指压住碗皮子,管碗外;右手也压住碗皮子,管碗内。蹬轮走角,带动轮盘上的泥一起转动。这时工匠的手从中间用力,下面的手则向内用力,将其抓直,成碟状。接着将手里的碗皮子换成甑子,左手拇指在碗里,其余四指在碗边上,右手执甑子先在碗底,随着碗的逐渐成形,甑子开始向碗边游走,靠着碗里的甑子和碗外的手的感觉,来确定力度的大小,以使做出来的碗的厚薄高矮大小如出一模。

一排碗做好了,找来一根细线绳,轻轻从碗底处将碗与轮子上的泥割开,再一一取出,摆在旁边的一块长木板上,直到摆满,就可以连木板一起搬到太阳下晒碗了。

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可以制作200个左右沙大碗。

晒碗

晒碗是一个细心的活儿,既不能晒大了,也不能晒轻了。晒碗时,要根据太阳的方位,不断地调整碗的方位,直到晒匀。要是晌午,天好的话,晒匀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晒到半干,用手一摸不粘手就可以收了。如果晒过了火,碗一摞就会裂,功夫就白费了。收碗时,要一个一个摞起来,摞起的碗不能随便翻动,直到入窑、出窑,甚至入库也不能拆开。摞碗有讲究。一般小碗20个一摞,中碗24个一摞,大碗16个一摞。为什么小碗反而摞得少呢?孙文政告诉我们,这是为将来烧窑作准备。因为窑的容量究竟有限,要利用有限的空间里烧出尽量多的碗,就必须把碗套在一种大型的坎盆里。这种坎盆在过去农村多用来盛水,呈圆柱状。两个小的坎盆扣在一起,内里正好可容20个小碗。

碗晒干后,要立即入屋内。到了晚上,再把晒好的碗一一拿出来,放到碗楦头上一一“卡碗底”。即先是把碗往碗楦头上倒扣过来,然后找一块软皮子,醮上水,用大拇指按住软皮子在碗底处卡上一圈小圆印。这样一为好看,二为摸平碗底。卡碗底时,必须先盛一碗草木灰,每卡好一个碗,把碗底在草木灰里醮一下,防止碗与碗之间粘连。

接下来,就是把碗阴干。这个过程大约要半年的时间,如果干不透就烧,会影响碗的质量。阴干期间的碗也不能见太阳,也不能见风,因而要把屋内所有的窗户都密封起来,只在窗上留出一到两指的缝隙通风。

烧窑

烧窑一般在小雪之后。窑有大有小,大窑烧的时间长,小窑烧的时间短。东山庄村的窑大都不大,一窑大约能烧2万多个碗,需要坎盆500多个。

过去烧窑都是用山上的松柴。等到有了煤,人们又试着用煤来烧窑,效果也不错。不论用煤或是用松柴,烧一窑大约都需要一万斤左右的燃料。

烧窑更是个技术活儿。匠人能制作沙大碗,但不一定能烧好窑。孙文政从小就跟随父亲烧窑,掌握了一套熟练的烧窑技术。他说,像东山庄这样的小窑,一般从生火那一天起,要连续不断地烧上五天五夜。窑旁边留有一个“尖眼”,有经验的烧窑师傅会通过这个“尖眼”来观察窑内的火势。一开始烧时,窑内的火发红,窑顶烟囱冒出的是黑烟,挂在烟囱壁上的灰也是黑灰。而当窑快烧好的时候,窑内的火就会红里透着白。如果烟囱冒出来的是火,而且烟囱上的黑灰变成了白灰,那么窑就基本烧好了,可以停火了。

过去,一般每家每年都会烧一窑或几窑的碗,现在用的少了,孙文政就几年烧一窑。

新闻推荐

栖霞女孩陷网恋遭“绑架”, “绑匪”竟是女孩的男友,目的是敲诈“老丈人”

今年26岁的济宁小伙李某前不久在网上认识了19岁的栖霞女孩小王,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是,令小王没想到的是,男友竟不学无术,缺钱了就偷点钱物维持生计。这次因为缺...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胶东民间手艺①, 一年一窑沙大碗)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