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魏文杰通讯员胡国锋
《栖霞老农捐百万养老钱助学》于本报3月2日刊发后,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对于栖霞市桃村镇前埠村村民孙茂文捐资助学的义举,大家敬佩之余,还非常关心老汉的现状。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供出两个大学生;热衷于公益事业,一掷百万捐出养老钱来助学,这是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昨天,记者连线身在上海的孙茂文老人和他的大儿子孙成钢,了解七旬老人捐资助学背后的故事。
种地种不出本领,读书才能有出息
在孙茂文老人家里,似乎一直就有这么一个传统:想要有出息,就必须得读书。
老人有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女儿和二儿子中途辍学了,大儿子孙成钢和小儿子孙成旗坚持上学念书,前者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后者是南开大学的硕士。大儿子现居于上海,小儿子已在加拿大定居。
大儿子孙成钢告诉记者,上小学的头两三年,家里经济状况比较差,“印象中有那么一段时间,上学都没有鞋穿,参加运动会直接是光着脚跑。夏天看到别人吃西瓜特别羡慕,有时候都会拣剩下的西瓜皮吃”。“他们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的收入,就靠出体力种地,那会儿经济水平普遍都低,种地也种不出几个钱来”,老人回忆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不想让儿女们也这么生活下去,所以就经常教导他们,要想有出息,还是得读书,“学到了本领,走出这个小村子,去外面才能有大的发展”是老人常对儿子说的话。
那会儿上学,没有寒假暑假,而是秋假和麦假,也就是逢小麦或玉米花生收获的时节放假,就是让回家帮着干活。孙成钢上五年级的时候,虽说才14岁,却也算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家里边十几亩地,全靠人力来收割,我一个人最少也得收一亩地的麦子”。孙成钢回忆,“刚开始干的时候,手上都磨出了水泡,一天下来,累得一点儿都不想动弹”。
二儿子成绩不是很好,14岁那年,家里想承包果园,苦于没有劳动力,他就直接辍学务农了。1985年左右,家里承包的果园逐渐有了收成,孙茂文一家的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大概是深知劳动的不易,自小成绩就不错的孙成钢在学习方面也很自觉,最终顺利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也正是由于这段关于劳动的记忆特别深刻,在老人为村子里捐款买农机的时候,孙成钢特别支持。
老人爱买最便宜的菜,平常还捡瓶子卖钱
如今76岁的孙茂文老人已经搬去了上海和大儿子一块儿生活。虽说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但老人勤俭节约的习惯依然没变,用儿子的话说,那叫一个“抠门儿”。
老人买菜就爱买最便宜的,衣服更是没讲究,暖和舒服就行了。孩子们买回来10块钱一斤的水果,只能跟老人说是3块钱一斤,“买贵了,父亲不愿意,说是太浪费”。不光如此,孙茂文和老伴儿一有空闲时间就爱到小区周围捡拾塑料瓶,“攒起来卖垃圾也是钱啊,攒得多了还能捐出去帮助老家的孩子们”,老人说。
老人的“抠门儿”还传染给了孙女。孙成钢的女儿今年15岁,独自一人在新加坡读初中。虽说老爸有财力支撑,但姑娘也是“小家子性”。春节前,孙成钢去新加坡看女儿时还专门留了个任务,一天至少花10块钱。孙成钢说:“这闺女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待了很长时间,无意间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在外面读书从来不乱花钱,别人一天得好几十块钱花,她连10块钱也花不到,除了买书,不必要的东西绝不会买。”
儿子孝顺,父亲想做的事情全力支持
说起勤俭节约,老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以此为乐,老人常说,“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就别乱花,买那么些没用的东西干嘛”。
对于捡瓶子这事儿,孙成钢和家人刚开始干涉了几次,但也没起什么作用,干脆也就由着老人做下去,“父亲愿意做的事情,我们都支持,再说,也能活动活动,对身体也有好处”。也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当老人提出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捐款时,孙成钢十分赞同,“父亲常常跟我们说,钱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留着有什么用,赚了钱不能光想着自己,用这些钱来做善事,让需要的人受益,这才是合理的”。
受他的影响,孙成钢经常为父亲提供资金支持,给老家需要的乡亲们提供帮助。小儿子孙成旗也在栖霞四中设立了成旗奖学金,奖励那些优秀的学生。
新闻推荐
志气哥拒绝富爸爸, ■特向本报咨询如何放弃财产继承权■老爸也有后悔时,该原谅还是要原谅
本报讯(YMG记者于珺通讯员于军)“我不想继承我父亲的财产,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应该如何办理法律上才有效?”昨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张先生向记者道出了自己...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