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多年前开始栽苹果,尽管苹果品质从青香蕉、红玉、小国光、金帅,变成了乔纳金、红富士,但,王忠臣始终没有离开果园,没有离开栖霞。
“南天王”是一座山,位于栖霞市东南部著名的“十八盘”北麓山脚下的口子村,熟悉栖霞的人都知道,这里是胶东屋脊的分水岭。533米的海拔高度,让这里成为栖霞苹果种植的标杆。
“俺村的苹果,比外村一斤能贵两三毛钱。市场上一听说是口子村的,都抢着要。”王忠臣说这话时,声音抬高了不少。
改变,从红富士开始
群山环抱中的口子村,隶属拥有中国最大苹果批发市场的蛇窝泊镇。村子170户,苹果园400多亩。近半世纪前,栖霞苹果种植的情形,仿佛就在王忠臣眼前:
上世纪60年代初,口子这个深藏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开始种植苹果。红玉、金帅、小国光,是当时主要品种。村子一共有50亩果园,由集体果园队负责,因不懂技术,除了打药和一年修剪一次果树枝条外,基本是粗放管理。50亩苹果收入在2万元左右。
70年代后,果树越长越大,一亩地才能栽13棵。进入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口子村开始分田到户,村里动员号召社员对老果树进行品种改良。
世代种粮的口子村农民,心里忐忑。大家不敢一下把种花生、地瓜、小麦、玉米的良田,改种成苹果。胆大的王忠臣,跟几户乡亲一商量,开始少量引进红富士苹果。王忠臣清晰记得,从1963年进入果园队,到1983年的20年间,集体管理的果树鲜有优质果。因为不懂技术,任凭自己多干活,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就是提高不了。
一切改变,从红富士开始。
1990年,王忠臣和村里人从烟台农科所买了红富士苗木。苗木当时是7毛钱一棵。现在村里正值壮年的苹果树,都是当年栽植的。
套袋苹果的故事
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口子村的红富士苹果开始挂果时,栖霞的很多村庄早就开始给苹果套袋了。
王忠臣说,口子村苹果套袋起码比外村晚四五年。当时,套袋的果农很少,大家不接受。因为买果袋一个要两毛多钱,一斤普通的苹果才卖三四毛钱。没人舍得拿一斤苹果钱,去套一个果袋。等到那年秋后,套袋苹果一斤被卖到一块八毛钱左右时,村里人都傻眼了。
套袋的利好,让村里的推广变得顿时轻松。家家套袋就从那时开始,大约在1995年前后。
王忠臣形容套袋苹果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粉嫩粉嫩的。他说,套袋的好处一是光泽好,二是药残低,三是口感好。王忠臣说,栖霞苹果是烟台最好吃的,口子村苹果是栖霞最好的。每年涌进的果贩,令村民不用出村,就能高价卖掉自己的苹果。因为一辈子种苹果,王忠臣把这几十年的账单都刻在脑子里。他说,过去,一亩地产苹果2000斤,如今产果翻番4倍多,达到8000斤以上。现在的两亩地,能抵上过去50亩地的收入。
“没有套袋,是不会有这样收益的。”62岁的村民王进国说。
苹果供出仨大学生
王忠臣靠苹果供出三个大学生的故事,至今在方圆几十里传诵。
蛇窝泊镇镇长徐海勇说,在栖霞,毫不夸张地说,孩子上学,结婚,买房,都离不开苹果的稳健收入。王忠臣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年,一个劳动力一年能挣3000工分,每分折合1毛钱,他一年的收入仅仅300元钱。而一亩苹果能收入五六百元。就是靠着节衣缩食和对果树的辛勤管理,口子村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大学生,被王忠臣的大儿子夺魁。接着二儿子考上了烟台师范学院,三儿子又考上了军校。
苹果就是果农的血脉,栖霞苹果已经成为果农家里的顶梁柱。
“没有苹果换来的钱,一个农民拿什么供三个大学生?”王忠臣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实是最好的证明。“苹果就是栖霞农民的命根子,家家户户都用尽心思想管理出优质苹果,图卖个好价钱,谁会去捉弄自己?”
下午5点多,山里的风依然未减,王忠臣已经在村子四周的果园,转了好几个圈,全然不顾凉风冷飕。
尽管因为年纪大,不再种苹果。但,王忠臣没有一天不出现在村子的果园里。在他看来,这些果园都是自己的孩子,“看到苹果从小长到大,比干什么都开心。”
YMG记者夏红尧发自栖霞
新闻推荐
近50棵盛果期果树一夜被砍, 栖霞庙后镇5户果农直接经济损失数万元,有关方面已展开调查
23日晚上至昨日凌晨期间,栖霞市庙后镇上林家岘子村近50棵盛果期果树被拦腰砍断。据估算,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元。这让受损的5户果农心痛不已。YMG记者纪殿国摄影...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