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彦,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副团长,农业部黄淮北片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0部。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
小麦产业创新团队是2011年6月山东省第二批启动的创新团队之一,目前进入第二轮建设,团队包括12个岗位专家,6个综合试验站站长。
粮安天下安。
在种类纷繁的农业种植作物中,小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山东是粮食大省,2015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十三连增”,为全国作出重要贡献。这一切,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促进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6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启动,目前已进入第二轮建设阶段。
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品种、满足生产需求是小麦创新团队的首要任务。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承彦介绍,小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多专业、多区域分布的优势,构建了山东省小麦育种共享平台。利用该平台,可进行小麦新品系的水地和旱地多点产量比较试验,开展小麦抗旱性、抗寒性、白粉病抗性、条锈病抗性、纹枯病抗性、赤霉病抗性、冬春性及品质性状的鉴定评价,实现了多单位协同育种攻关,提高了小麦育种效率和水平,成效显著。
自小麦创新团队启动以来,已育成审定品种6个,包括三个水地高产小麦品种烟农999、菏麦18和儒麦1号,三个旱地小麦品种烟农836、菏麦17和山农25。其中,烟农999于2014年在招远市小麦高产攻关田经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打,3.14亩平均亩产817公斤,刷新我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通过联合育种平台已鉴定新品系380余份次,育成并推荐到省级以上小麦区域试验或预备试验的苗头新品系117份,其中,山农29、ky088和济麦0806229三个品系已完成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今年通过了山东省审定。山农29、ky088高产稳产,将为山东省小麦生产的持续高产稳产发挥重要作用;济麦0806229是一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系,其面团稳定时间长达24.8分钟,将为山东省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此外,团队在育种亲本创制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创制出综合性状好、特点突出、在育种中能直接利用的小麦新种质10份;构建了2张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发掘了一批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系;克隆了3个抗旱相关基因和3个品质相关基因,并进行研究开发。小麦创新团队还高度重视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对接,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和交流,开展多种形式对接与联合,增强产业技术支撑能力。
用创新成果书写大地的丰收,小麦创新团队集聚育种、栽培、植保、农机等各相关科研力量,针对山东省小麦生产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截至目前,已开展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小麦抗旱节水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等。提出的2年旋耕+1年深耕的优化耕作方式和优化的施肥方案,使小麦产量较不还田增产15%以上;提出了旱地小麦生产关键综合技术,使旱地小麦产量提高1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分离筛选出具有生防效果的毛壳菌Mi2A,其发酵液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特别是其菌丝粗提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71.11%,对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通过行业标准3项,制定技术规范5项。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成果转化、及时提供科技服务,小麦创新团队以6个产业优势主导县为重点,面向全省17市,构建了分工协作、目标明确、快速高效的技术培训服务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团队每年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100余场次,培训技术人员或农民1万余人次,与20余家产业相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对接服务。
此外,随着产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小麦创新团队已完成山东省3000余份小麦品种资源的性状调查、分子及图像信息采集,撰写了《山东省小麦品种资源图鉴》第一卷;采集近10万个数据,初步构建了山东省小麦产业经济研究数据库;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1篇),编写著作6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冯磊本报通讯员宿金铭王海艇20年不间断培养“小交警”“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一直是招远交警大队提高全民...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