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的到来,急聘寒假短工的小广告几乎充斥着兰州所有高校校园,与此同时许多网站也推出了招聘寒假工的各类服务信息。高报酬、日结算、管吃住的诱人待遇,让很多准备在寒假打工的高校学子为之心动继而展开了行动。几天来,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寒假是许多单位劳力短缺的高峰期,打工的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种用人之急,但是总有不少学生为此而误入了打工的陷阱。
现象
招聘信息铺天盖地
前几天,几位高校学生通过微博报料:从元旦前后开始到现在,他们校园里的公用电话亭、阅报栏以及信息公示栏,出现许多关于招聘短工的小广告。
从1月16日以来,记者对此展开探访。在位于城关的几所高校本部记者看到,凡是设置了信息栏、组合式公用电话亭的教学楼附近,均有招聘信息出现。安宁、西固几所高校校园内也是如此。不少学生还透露,很多网站也随之推出了招聘寒假工的服务信息。记者先后打开百姓网、1010兼职网、58同城、赶集网、易登网和兼职吧等网站浏览发现,有关兰州寒假大学生打工的招聘信息数不胜数。信息中的用工单位主要分布在本地,覆盖了安宁、城关、西固、红古、七里河、永登、榆中和皋兰。涉及餐饮、食品加工、酒店宾馆、贸易促销等诸多用工领域。
诱惑
待遇不低引人注目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招聘信息发布的薪酬不低,月薪最低的1500元,月薪最高的达到3200元。而且,几乎所有的用工信息都声称包食宿。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有不少想在寒假打工的学生看了这些信息后都想去尝试一番!”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每年寒假他们总想选择在外打工度过,那些铺天盖地的用工广告或许能让大家很幸运地找到合适的岗位。
对于用工单位来说,根据各自业务需要,适当聘用在校大学生打短工可以省却许多用工麻烦,并且还能够节省不少劳务支出费用。然而,在大量用工信息的背后,也闪现着不少黑中介甚至是骗子的身影。对于他们来说,通过各种方式将信息送进校园送给学生,总有学生犹如“鱼儿上钩”一般会前去洽谈、应聘。
经历
应聘打工遭到欺骗
来自庆阳宁县农村的孙瑞峰同学家境不太好,现在就读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设备维修专业。今年寒假是他上大学以来要经历的第一个寒假。放寒假前夕,他打算找份工作打工以便家中补贴之用。2012年12月下旬的一天,他看到一单位急招寒假短工的消息,管吃管住、月薪2600-2800元的搬运工、拉运工岗位很是吸引他。但当他去应聘时,一男子却要求交100元费用等候通知。谁知,一连等了好几天都没有音信。当他再次打电话询问时,对方不是不接电话就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辞。此刻,他才知道上当了。
采访中,一位正在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李姓同学告诉记者:他的同学小贺利用假期曾在一食品厂打工,干了一个多月老板却以第一个月为实习期为由拒付工资。
问题
很多招聘信息不靠谱
记者从几所高校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了解到,根据近年来部分学生打工的实际情况看,经常会有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很多师生为此感慨地表示,出现在大学校园和一些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多数是不法之徒针对大学生的单纯等特点专门“量身定做”的“问题招聘”,基本没有什么可信度,会使许多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从以往的经验教训分析,学生们容易上当受骗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高薪为诱饵的岗位,因没有合同制约,在完成工作后却拿不到应有的报酬。二是一些不法中介以承诺介绍岗位给学生,从中收取中介费,最后却毫无音信。三是仅仅强调高薪,但对介绍的工作却含糊其辞,结果被推向色情等不法行业的深渊等等。
如何才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几位有经验的打工学生和几所高校勤工助学服务部门的师生称,作为一个涉世未深外出打工的大学生来说,首先应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应聘和打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其次,要正确识别黑中介,现在的黑中介一般只留有电话联系方式,没有具体单位和地址,这样的信息最好不要轻信。另外,最好能通过网络了解用工单位的情况,确认该单位相关信息无误后再联系应聘,以免误入陷阱。
本报法律热线律师提醒广大大学生,在选择打工时,应选择正规用工企业,注意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别要谨慎对待用人单位收取押金或扣压身份证的现象。决定上岗前,最好与其签订有效书面合约,以避免陷入因没有用工凭证而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的尴尬。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通讯员尚伟龙记者许沛洁)在看守所期间,诈骗犯张某全面了解了狱友王军的涉案和家庭信息。出狱后,张某摇身变成某油田经理,找到王军的妻子,一番花言巧语后,不仅骗走了...
长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