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兴福
进入三九天,陇东大地滴水成冰。宁县九岘乡马洼村村民刘应昇开着自己的农用车,往地里面送肥料。他看到眼前新整修的农田坦荡如砥,一望无际,心里顿时暖洋洋的。
“往年这个时候,要么在被窝里睡觉,要么就串门聊天,根本没心思在地里下功夫。”刘应昇的变化缘自去年该县双联行动之后,马洼村发生的一件“农田改革”。
马洼村地理条件严酷,土地不多,而且多渠,遇雨跑水跑肥又跑土,经济效益很低。同时,由于地形不平,耕作劳动强度大,难以形成规模种植,“一年到头,即使把油浇到地里也长不出好庄稼”。
2012年,在双联行动中,宁县国土资源局承担起了马洼村的帮联工作。几次深入走访后,双联干部找到了马洼村贫困的根本原因:马洼村“贫”在没有科学发展规划和富民产业上,“困”在600多户乡亲每户耕地太分散,每家少则十多块,多则几十块,单块地最多一亩多,最少不到一分地。
找到病根后,宁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小块并大块”的“农田改革”方案,还组织村民到周边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区观摩。一番调研后,乡亲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大大提高了。
宁县国土资源局围绕“布局合理、排灌方便、交通便利、防护有效、景观优美、改良耕地”目标,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完成投资238万元,建成标准化农田2558亩,配套新修农二级标准机耕路5条。自此,马洼村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2012年,马洼村村民在一期工程建成的1500亩标准农田里,栽植优质富士苹果树350亩,并套种了香紫。一年下来,香紫亩产达2000公斤,全膜玉米亩产650公斤,分别比土地没整理开发前增加650公斤与270公斤。另外,通过标准化养殖和输出劳务,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创新高地达到了3150元。
“土地整理开发,让千亩土地实现了‘和谐\’并地,为富民产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高效化发展搭建了平台,使大家种地更有信心了。”马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永锋高兴地说。
乡村见闻
新闻推荐
爱美的王蕾在一家超市选购帽子。王蕾为了梦想而坚持。小店是舞台,家人是观众。本报记者郁婕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幅画,画中有白雪公主、有聪明的一休;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个梦,梦里你是医学家、...
长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