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丽莉
新春将至,走进宁县焦村乡西沟村,这里原本是董志塬边的一个贫困村,但如今的变化令人欣喜:乡村道路通畅,农家吃水用电不再发愁,文体广场活动丰富多彩……这一切都是宁县“一缘两边三川”整区域扶贫开发的成果。
2007年前,宁县“一缘两边三川”区域里30多万群众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脱贫难。群众的生活普遍是“山穷水劣基础差,脱贫致富难度大”。
从2008年开始,宁县向贫困宣战。5年多来,从项目协调、产业规划、贫困户脱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下,该区域干部群众在贫瘠的沟壑间探寻发展出路。整理土地、机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架桥、通路、拉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遍地开花。
在子午岭林缘区的盘克镇宋庄村农民犟得奎的家中,室内装饰讲究,电脑等家电一应俱全。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主要以外出打工为生,如今村里几乎没人出外打工了。(转2版)
(接1版)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宁县实施“一缘两边三川”整区域扶贫开发的主要目的。凭借当地在草畜、瓜菜、林果、中药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目前,培育种养示范典型户2560户,规模养殖场26家。建成千亩设施瓜菜和千亩高原夏菜示范生产基地6处,年带动全县种植瓜菜20万亩以上。这些产业的成功开发、转型升级,为该区域农民实现小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宁县董志塬边的瓦斜乡东风村,农民果业合作社还邀请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为果农分析病果形成病因,帮助农民科技种植。
据了解,宁县整合县内外教育培训资源,围绕草畜、瓜菜、林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农家课堂、设点咨询等方式,开展菜单“点题”式培训。先后举办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135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有1.1万人已经成为当地“土专家”、“田秀才”。同时,在陇东学院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60人,庆阳卫校培训医护人员170人,在县职中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1470人。
目前,这一区域完成各级各类扶贫开发投资6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200元增加至2012年的3800元,全县贫困面缩小了26个百分点。
新闻推荐
本报宁县讯(记者沈丽莉通讯员张晨曦)近日,记者从宁县国税局了解到,该局以征管信息化推动征管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路子。仅年初至今,已入库各项税收1294万元,同比增收350万元,为...
长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