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豳风绵长的地方
□ 马 野
庆阳是一个古风犹存的地方。
庆阳是一个豳风绵长的地方。
庆阳古为北豳,《诗经·豳风》中的七首诗勾勒出了古庆阳的风情画卷。《豳风·七月》描述的就是农夫在庆阳这块土地上一年四季劳作的情景。“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正月就要整理农具,二月就要举足下田,开始耕作了。男人忙碌,妻儿也不闲着,“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约好我的妻子孩子,送饭到南边的田地。小时候,母亲做好饭,馒头装进柳条篮子,用毛巾蒙上,小米汤舀进瓦罐里,一小碟咸菜放在罐口,把瓦罐盖得严丝合缝,冒不出一点热气。母亲说:送到地里去。我就一手挎篮,一手拎罐,摇摇曳曳地走到地头,父亲吆喝着牛,停好犁,把鞭杆深深插进地里,双手在衣襟上拍打拍打,父子俩圪蹴在刚刚翻耕的土地上,鼓动腮帮吃馍,呼噜有声喝汤,潮润的泥土散发着独特的芳香,一顿简单的饭菜因此有了丰富的营养。如果有检查生产的公社、大队干部,父亲招呼一句:过来吃!干部也不客气,同样圪蹴下来,大嚼大咽起来,正如《诗经》所载:“田畯至喜。”
豳地的农耕技术是周人的先祖传授的。周先祖来到以畜牧为业的庆阳以后,“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创农耕文明。公刘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诗经》中有一篇专门歌颂公刘的功德。“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忠厚的公刘啊,前往众水所聚的地方,查看宽广的平原;爬上南边的山冈,发现了京地。公刘所查看的“溥原”就是庆阳境内的董志塬,现在被称为世界上土层最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京”就是首都,庆阳宁县的庙嘴坪是公刘一族的首都,这里是中国最早的“京城”。“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豳就是山里的小猪,把山里的小猪抓回来关到木栏里,养大以后再杀掉吃肉,用葫芦做成的勺子斟酒,招待客人。以前庆阳农家舀水、舀面、舀米的瓢都是葫芦做的,窑洞的墙上也挂满了去掉瓤的干葫芦,里面装着辣椒、萝卜、茄子、葱籽儿,以备来年开春时点种播绿。
庆阳的农耕历史不仅源远而且流长,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有陇东粮仓的美誉。庆阳人不仅耕种稼穑,是农耕之源,而且种桑养蚕,是桑麻之地。
《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来了,天气开始变暖,女子挎着深筐,沿着那小路去采摘柔嫩的桑叶。我家里就养过蚕,我们对蚕有一个更亲昵的称呼:姑娘。白白胖胖正是庆阳漂亮姑娘的标准,结茧吐丝的蚕是漂亮又勤劳的“姑娘”。
摘下蚕茧,抽出蚕丝,染成五颜六色的丝线,女人们就要大显身手了。庆阳民歌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庆阳最有代表性的绣品是绌绌,就是在一块绸缎布料上绣上象征情爱的鱼钻莲、表达美好祝愿的福禄寿喜等图案,然后填充上棉花、香料,把边缘撮在一起,用线绳搐起来,就成了芳香四溢、情意无限的绌绌。绌绌是俗名,典雅的称香囊、容臭、佩帏,通常的叫法是荷包、香包。香包是庆阳的名片,庆阳的端午节是最隆重的民间节日,也是香包的节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孩子们戴着绣着五毒、十二生肖图案的香包,欢蹦雀跃;花前月下,姑娘们用香包表达爱情、私订终身。现代的庆阳,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可以,但要结婚还必须延请媒人,“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也是《诗经》中的豳风。
浓郁的豳风在这块黄土地上绵延浩荡。
《诗经》里的“风”就是民歌,豳风就是豳地的民歌。男人们在田地里耕作,女人们在炕头上绣花,男人寂寞,女人孤独,寂寞孤独就要唱出来。男人们唱的是肚里的弯弯肠,女人们唱的是心中的千千结。记忆中,男人们耱地时,在藤条编成的耱上,劈腿而立,手执皮鞭,昂首挺胸,歌声信天而游,不时地甩起皮鞭在空中炸出一声脆响,天阔地远,丽日白云,那种豪迈,那种粗犷,充盈得满天满地;女人们坐在炕头上,眼前的窗户、身后的炕腰上,贴满了窗花剪纸,飞针走线、低眉蹙首之际,一曲《女望娘》就幽幽怨怨地流淌,就像窗外静静的时光。
时光静静流淌,豳风瓜瓞延绵。这块豳风吹拂的黄土地,不仅是诗的故乡,歌的家园,也是一个落脚之地,出发之地,转折之地,创业之地。当黄帝部落来到这里以后,黄帝拜庆阳人岐伯为师,两人谈医论药,创立了中医药学;岐伯创建了军乐,黄帝部落在铿锵军乐的鼓动下,一路浩歌,挺进中原,统一了华夏。周先祖不窋本是夏朝的农官,在政局动荡中失官逃窜到戎狄之间的庆阳,削阜为城,励精图治,不窋终老于庆阳,他的孙子公刘带领族人,一路南迁,定居关中,创立了周朝八百年江山。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数千年之后,一支红色的队伍落脚到包括庆阳在内的陕甘苏区,休养生息,又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前线,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这支红色队伍来到庆阳以后,庆阳人的歌声再次飞扬,一位大字不识的农民,脱口唱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一位同样大字不识的木匠唱出了《绣金匾》,在火热的大生产运动中,《军民大生产》在庆阳民歌中脱胎而出,三首庆阳民歌成为豳风传承中创造的红色经典,至今仍在大江南北传唱。
新闻推荐
迈出贫困,向幸福进发赵渊近日,我走村入户,实地调查了解全县扶贫攻坚的工作进展。一路走来,虽然有点累,但看到扶贫项目给村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时,我又倍感欣慰。宁县是六盘山特困片区的国扶贫困县...
长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