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是中国酒都,也是一座数千年来始终沐浴在浓郁酒香里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宾的酒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甚至它的名字“宜宾”,都像是致天下酒客的欢迎词。
宜宾有4000年以上的酿酒史。宜宾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期(4000年前)的陶酒器、西周(3000年前)的蝉纹青铜爵、 战国(2500年前)的铺首弦纹铜罍,以及更多的两汉(1800-2200年前)酒器与墓壁画,唐宋(1000-1400年前)诗人不绝的歌吟和明清(100-650年前)三江两岸林立的酒作坊,都昭示着宜宾酒文明的悠久和辉煌。
宜宾酒文化,是坚守本土始源文化和和兼收并蓄一切外来优质文化的典范。宜宾史前始创的窨酒酿造技术、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彝族人杂粮酿的习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明清移民产业化酿酒和商业化卖酒的思维,都浑然化合成了宜宾酒文化有机构成。
古宜宾的优质酒文化基因
古宜宾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的农耕地区之一。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时代,宜宾境内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宜宾原住民已经建立起了小型的原始聚落群,历史记载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宜宾境内的僰人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了。所以,以岷江、金沙江和长江及其支流为核心的古宜宾地区,因其良好的自然物候而成为了古人类生存繁衍的热土。
宜宾还是中国酿酒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三四千年前的宜宾人是如何想到了酿酒,以及酿酒的第一步是怎样迈出的,但散乱分布于宜宾各地的文化遗存,使我们有理由推测,正是农耕文明的进步,远古宜宾人才有可能从一时食用不了的果品自然发酵产生的酒味中受到启发,从而开始了人工酿酒的尝试。宜宾地方文献和大量民间传说中的川南古僰人饮用天然发酵的“荔枝酒”“树头酒”,并因此悟出了人工酿造的办法,并酿出了窨酒和含酒饮品“蒟酱”,正说明古宜宾僰人从模仿到学会人工酿制酒的逻辑过程。
特殊的地理区位也是塑造宜宾始源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大江容纳百川的气魄,大山矢志不移的精神,化合成宜宾始源文化的基因,山河的兼容并包和执着坚韧,凝练成宜宾始源文化的精神底蕴。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强势与渗透,宜宾这种为地理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历史所规定的始源文化,都始终是本区域文化构成中的核心,是区域文化发展的支配因素,它是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基,当然也是以后逐渐形成酒产业聚群的文化保证。
秦汉王朝
对宜宾酒业的基因再造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古宜宾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大批中原开拓者随之迁入古宜宾,开始改变宜宾区域内居民的族群结构。伴随着中原政治和中原开拓者的强势介入,宜宾本地的经济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宜宾汉人日渐增多,僰人与汉民族杂居共处中,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融合,内地文化随着移民的脚步而深入到宜宾各个角落,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地加快了宜宾经济发展的速度,宜耕宜居的大部分宜宾河谷平坝因此得到开发。
宜宾人抓住秦汉文化强势介入的历史机遇,快速实现本土文化的再造升级对区域内酒业的影响,在近年宜宾各地出土的大批量文物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在今天宜宾境内的屏山县、兴文县、珙县、长宁县、江安县、叙州区和翠屏区、南溪区,考古专家从先先后后发现的汉代墓葬和窖藏中,发掘出了为数众多的爵、壶、罐、杯、盘、斗、勺之类的铜铸和陶制器皿,既有用来酿酒、盛酒、藏酒、取酒的,也有用来量酒、温酒、斟酒、饮酒的。其酒器之丰富和酒器系列之完整,足以证实宜宾当时酒业之兴盛。而翠屏区山谷祠岩墓中出土的沽酒陶俑,宜宾县公子山汉墓石棺上的“厨炊宴饮图”浮雕,以及长宁县飞泉汉岩墓内壁上“夫妻饯行图”壁刻中,明显的中原汉人文化特征说明,尽管当时宜宾始源文化中浓郁的酒气依然,但人们对酒的态度却已经在“汉化”。
唐宋诗人与宜宾酒的诗意嬗变
虽然,远在唐宋以前,作为一种物质消费品的宜宾酒就声载竹帛名扬异乡了,但宜宾酒能与高雅的社会文化发生广泛和深度关联,并雅化为一种诗意的文化符号,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同,却是在唐宋诗人的歌声中实现的。
杜甫是最早为宜宾酒注入诗性元素的唐宋诗人。杜甫夸赞过的“重碧酒”很快被宜宾地方官府升格为“郡酿”,成为唐宋直至元明清时期宜宾好酒的代名词,宜宾也因此成为人们寻觅“重碧酒”和感怀杜甫当年雅事的魔力“磁场”。他丰富的情感和恣肆潇洒的人生态度,也随着《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定格为宜宾酒文化的符号。
自从诗性杜甫激活了宜宾酒液里的生命激情以后,一个历史的偶然,宜宾酒的评鉴大师和广告大师黄庭坚来了。黄庭坚在宜宾流连山水,把酒赋诗,临景为文,以文学手法记录宜宾的美景,赞美宜宾的佳酿,唤起和引领古老的宜宾酒告别粗鄙。
黄庭坚谪居出产好酒的宜宾,最幸运的不是好酒的黄庭坚有好酒可喝,而是宜宾的好酒迎来了一个优秀的鉴品家和真正的知音,一个空前绝后的代言人和推广大师。
黄庭坚是鉴评酒的天才,他从宜宾的酒中喝出了“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螯”,众味谐适的美质。从此,这“清”“厚”“甘”“烈”和各味谐调就成了宜宾人坚守至今的酿酒标准。黄庭坚是宜宾酒的最佳代言人,他说自己本来已经戒酒十五年了,到宜宾以后却“每倾家以继酌”。他还说宜宾酒是“神药”,喝宜宾酒能医治自己的“手风”。黄庭坚是宜宾酒的推广大使,他“在戎州(宜宾)写的诗词,几乎每首不离酒,堪作宜宾酒史资料对待的诗词约有七首,七首诗词共出现了六个酒名,即:荔枝绿、安乐(姚子雪曲)、松醪、玉醴、清醇、春泉。”
因为黄庭坚,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无数迁客骚人络绎来宜宾,源源不断地往宜宾酒液里注入文化———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来了,访流杯池,游锁江亭,喝重碧酒,作《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诗;有“亘古男儿”之称的陆游也来了……他们吟诵黄庭坚留下的诗词,重走黄庭坚行经过的路,品味黄庭坚曾经喝过的酒,或赋诗填词,或丹青流彩,或泼墨作书,或题记勒石,毫无掩饰地抒发出他们对黄庭坚的景仰和对宜宾酒的赞美。从而使宜宾酒散发出的每一缕香气,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气息;品味每一滴宜宾酒,都能体味到酒都的精神气质。
杜、 黄、 范、陆,中国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因为宜宾,他们的名字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因为他们,宜宾的美酒有幸成为中华文明耀眼的文化符号。
移民文化促进
宜宾酒业化蛹成蝶
明初和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填川,为宜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进一步释放了宜宾的潜能,增添了大量的消费者,刺激了宜宾酒业的进一步兴盛;带来了新的酿酒技术新的酒品经营模式,促使宜宾酒业化蛹成蝶。
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农耕条件,使宜宾成为移民涌入的首选地。全国各地来宜宾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家乡较为先进的社会理念、生产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稻麦两熟耕种技术被大面积普及和推广,高粱和玉米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蒸馏酒酿造技术在宜宾落地生根……既为宜宾传统的酿酒业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原料,也使宜宾用多种粮食酿造的酒质得到进一步优化。蒸馏技术使宜宾“杂粮酒”(明代)从此成为优质酒和一个时代的标志。
因为酒质好,因为宜宾本土商业化背景下形成的新消费方式和消费群体,也因为四通八达的交通可以把宜宾的好酒毫无阻碍和源源不断地运送并销售到区域之外。所以,宜宾酒产业远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沿岷江、金沙江、长江和支流南广河、淯江河的白酒产业带。由大批“前店后厂”的商业性“糟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再经过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使微如弹丸的宜宾旧城区,也密密地坐落着“长发升”“温德丰”“德盛福”“张万和”之类的众多老糟房。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严源)今年以来,长宁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预防资金使用风险,规范资金使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避廉政风险,有力促进...
长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