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人爱喝茶。曾经,设施简陋、茶客盈门的茶馆遍布宜宾城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到茶馆品茗、聊天、会友……如今,老茶馆在与新型茶楼的博弈中大多烟消云散,只剩下少数存世。在宜宾市高县胜天镇民主街上,一间没有招牌的老茶馆,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似曾相识的一幕。
八九十平方米的狭长老房子,屋顶三角形的屋架,墙壁、屋顶都被熏得黝黑,灶头上烧着几壶水,不时冒出一阵阵白色的蒸汽,茶杯整整齐齐地放在斑驳的灶台上一侧,静静地等待茶客的召见……灶台左右两侧,茶客围坐略显陈旧的木桌旁,手端着茶杯,呷上一口之后,或观棋,或摆龙门阵,尽显百态人生。
老茶客爱喝茶,图的是热闹,收获的是见闻。来老茶馆喝茶的大多是住在胜天镇上的居民和附近的村民,每逢单日的赶场天,早上7点不到就有人来吃早茶。端着茶杯,喝一口浓茶,喝茶的人似乎都不在乎茶叶的好坏,他们或三五成群围着长条桌侃侃而谈,或对垒象棋思棋不语,或舒适地趴在桌子上打起瞌睡,或聚精会神地看书阅报,或叼着一杆烟枪独自品茗。在这里,人们以茶消闲,以茶待客,以茶交友,天南海北闲聊闲侃,谈家中的柴米油盐,说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漫无头绪,缓缓道来,只求一个适心随意,丝毫没有拘谨、丝毫没有做作。日上三竿时,年轻一点的茶客便匆匆离去干活了;年长的老者,一直喝到中午才渐渐散去。
52岁的李贵是这家茶馆的老板,39年前,13岁的李贵跟随父亲经营这家茶馆。尽管茶馆没有洋气的名字,没有新潮的招牌,但李贵小时候和邻家小伙伴比谁的脚大的事,邻里尽皆知。于是老茶客都称李贵经营的茶馆称为“大脚杆”茶馆。
每天清晨6点过,李贵就打开了老茶馆的门,开始点火烧水。水微热,老街上便响起茶客们熟悉的脚步声。进门,打招呼,落座,昏暗的灯光下,满上一杯茶。上午10点多,10多张来桌子就差不多满座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茶馆挑水烧煤的时候,生意比现在还好!”李贵回忆说,有时侯,一天能卖50多元。
时光在走,喝茶的人,兴起而来,兴尽而散。84岁的罗树文老人是“大脚杆”茶馆的老茶客,他眯着眼睛说,“大脚杆”茶馆的茶钱从最初的5分、5角慢慢变成1元,喝茶的盖碗也变玻璃杯,茶馆泥巴地面也变成了水泥地。人来客往,老茶客一拨又一拨地走了,自己还是每天来到这里喝茶聊天,因为这已经成了习惯。
老茶馆的空气里永远弥漫着的烟叶味,掺和着茶水味和茶客们身上的汗味,但这却是86岁的老茶客周伯成最感亲切的气味。
周伯成最怀念的,还是以前茶馆里有人说书的日子。“我最喜欢说书人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他说:“那时,大家还是很早就来占位子,可惜,后来说书的不见了,来茶馆的人也少了,最后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头子。”
“大脚杆”茶馆一年365天全年无休,在繁华的民主街,这里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慢节奏,有的是一种休闲和安静,一杯清茶、几句闲语就构成了茶客们惬意的一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世平)“通过‘四色足迹\’工作法试点工作,我认识到,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党员,必须保持党员的先...
高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