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宜宾珙县珙泉镇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群众文化理事会。一个月以来,这个“新鲜”的理事会以珙泉镇文化站为“大本营”,把珙泉镇群众文化活动办得像模像样,为政府办文化松了绑。
首家群众文化理事会怎样“理文化的事”?7月10日,记者在珙泉镇“旁听”了一次理事会常务会议。
□本报记者 李思忆
【镜头】
“举手表决”办文化
“不行,我不同意,8月室外气温太高了,怕有人中暑。”“那你提个建议……”10日下午两点半,记者刚走到珙泉镇文化站培训室门口就听到理事会成员在争论。“今天开会是讨论理事会下一项工作计划——卡拉OK大赛。”理事会理事长、退休干部黄德才告诉记者,这是理事会的常务会议,每月一次。看大家争得相持不下,黄德才忍不住发言了,“场地的事我建议大家举手表决。”最终,20多个开会的成员,超过一半人数举手选择了在室内办比赛。
黄德才告诉记者,“举手表决”是理事会最常用的决策办法,“别小看这几只手,让镇上的文化活动多了很多金点子。”
【困惑】
小镇文化站长的苦衷
一个小镇,为什么会成立群众文化理事会?
2011年底,珙泉镇文化站成立,并于去年7月实现了全天免费向群众开放。老百姓白天来图书室看书、在综合活动室下棋,晚上在院坝里跳坝坝舞、打太极。
随着来文化站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站长陶友昌作为文化站里唯一一个专职工作人员开始觉得“力不从心”。“维护文化站平时的免费开放已经是一个重任了,每到重要节日组织群众活动简直让我‘如临大敌\’。”陶友昌说,尽管每次搞活动镇上会抽人帮忙,但毕竟不专业,效率低。
对此,珙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邹强也颇有感触,“全县共有近2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但每年就算举全县文化系统的力量最多也只能组织70场惠民演出,远远不能满足基层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同时,他还发现,有时花钱请专业演员来演的节目,老百姓不一定喜欢,可是每次看群众自己编排的节目,观众都喜欢得不得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政府一手包办群众文化的做法已经过时了,把群众文化交给群众来做主才行。”邹强说。
【出路】
用管公司的办法管文化
群众怎样才能做主呢?“我们希望能将管理企业的办法用在文化上,就在珙泉镇试点成立理事会,”邹强说。
去年底,消息一出,当地人踊跃报名。当地企事业单位、业余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珙泉镇下属的5个村文化室及活跃在镇里的2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都成了理事会里的中坚力量。
肉鸽子演艺团团长尹少平被大家选为理事会副理事长。他告诉记者,理事会共50多个理事,设有理事长、副理事长、特别理事等职务,除了特别理事需由政府代表担任之外,其他职务都由群众担纲。当理事会出现违反法律、损害群众文化利益等5种情况的决策时,特别理事可以一票否决。
理事会的聚合力很快显现,大家出想法、出人力,很快组成了文艺部、体育部、培训部等8个工作部,开始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还自编自创了一些文艺节目。
理事会成员,泉心演艺团负责人何平均就承担了理事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演出。“选我们是大家举手表决的,我和另一个艺术团团长两天内选出了10多个备选节目,最后又根据演出的主题筛选出芦笙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魔术《九连环》等几个拿手好戏。”做惯了商业演出,谈起这次“义务劳动”,何平均很高兴。“一方面尽自己的力量为乡亲们送去欢乐,另一方面也为艺术团赚了人气和口碑,说不定将来还能接政府采购的演出订单。”
陶友昌告诉记者,理事会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已经出炉,最少保证全镇每月都有一次参与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邹强则表示,吸取了珙泉镇的经验后,今年8月和12月,珙县将分两批将文化理事会全面铺开。
新闻推荐
今年暑假,宜宾市珙县巡场镇第一小学学生陈静的假日计划有了明确目标——要加入县里的青少年民乐团培训班,将来争当该乐团的竹笛乐手。6月15日,珙县青少年民乐团新一轮学员招募活动启动,计划在全县招...
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