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攻坚战中,我的任务就是与78户农户共同打赢这场仗。”28岁的周鑫,怀揣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梦想,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孝儿镇龙窝村这个小山村,从一名白领丽人变成了“第一书记”。
孝儿镇龙窝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自然村,群众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育等观念滞后,现有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223人,是珙县精准识别出的建卡贫困村。
转变角色,从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
“我们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我们村…”,这是周鑫每句话的开场白。作为一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她对于农村工作是陌生的,如何转变自己的工作重心,尽快融入农村生活和工作,是她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刚到龙窝村,周鑫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尽快转变角色,找准自己在村里的定位。多学习多请教,吃苦耐劳,做好参谋助手,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从村上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村上的发展,与全村78户贫困户一起打赢这场***的攻坚战。
从生活在条件便利的城市,到吃住在村公所…在克服了诸多生活困难后,周鑫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蚕桑是龙窝村的优势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村支书袁术华在听到周鑫这样和农户交流的时候不禁说道:“周书记真厉害,问的问题都很专业了。”从一个只知道蚕为何物的城里人到知道一季蚕的养殖周期、养一盒蚕的大概收入的村里人,她一直在向农户们虚心学习着。
逐户走访,为制定脱贫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这是我们村新来的周书记,是来帮助指导龙窝村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每到一户农户家中,周鑫都被这样介绍着。驻村工作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请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各社社长带路,逐户走访了78户建卡贫困户。每到一户,她都认真与农户交谈,仔细的做好记录,了解致贫原因和他们的期盼愿望。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真正做了,才能做到心里有数”,周鑫说道。她明白,只有通过实地走访,真心和农户做朋友,他们才会愿意打开心扉,听村干部讲扶贫政策和产业发展;只有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村情民意,才能制定详细的贫困户台账,与村“两委”分析出贫困农户致贫的根本原因。摸清家底,是制定切实有效的脱贫规划的前提。
通过精准识别,周鑫和村两委对村上的扶贫规划进行了完善,决定以“巩固优势产业(蚕桑种植),发展特色种植(经果林),壮大养殖规模(家禽家畜、水产养殖)”的思路进行产业建设。针对村上产业现状,她和村两委也在积极思考着发展思路,希望通过组织专门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水产养殖培训,让村民切实的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生产,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争取以村委会名义或是由生产大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企业+专合社+农户”的模式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加强对农户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整合力量,以项目实施促经济发展
有了思路,如何推进项目实施,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摆脱贫困是周鑫面对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村上现有实施项目的梳理,她找到了“四个依托”:一是依托扶贫项目,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好现有扶贫项目的实施,如村上现有的整村推进项目、新村建设项目和市县相关扶贫项目政策;二是依托对口帮扶部门,和县直机关工委、县工商联等对口帮扶单位一起整合力量集中攻坚;三是依托与扶贫相关业务的主管部门,争取市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四是依靠派驻单位,结合单位技术优势,提供技术和人力、物资支持。
在龙窝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中,今年拟新增桂圆基地300亩。但在选择桂圆品种、种植技术等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力量。针对这种技术缺失,她多次向派驻单位领导汇报,协调计划组织技术培训,希望能让村上的桂圆从选种到挂果上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占据产业优势。
“不害怕,不后悔。”是周鑫在驻村工作前对自己的勉励。“虽然有时候仍有着迷茫和挫败,但是想到那些贫困户们困顿的生活和期盼的目光,我相信,有了上级的支持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龙窝村的明天会更美好。”对于龙窝村的未来,周鑫充满了信心。(杨伟)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县食药监管局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并重及利用技术抽检的有效措施,加大对药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共出动执法人员462人次,车辆118台次,检查各类药械经营使用单位650余家次,共立案查...
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