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友莉
“我只是尽自己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作为珙县底洞镇利民村的驻村农技员,当罗兴德知道自己获得全省2016年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优秀农技员通报表扬的时候,只是淡淡地对记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从20岁刚出头到现在47岁,罗兴德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已经整整26年。
26年,也打磨出了一个“有路数”的驻村农技员。
“有路数,会给我们进行各种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可以说没有他,我家的牛场就发展不到那么好。”2014年,贫困户周建均在信用社贷款5万元,从6头牛开始,走上了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增收致富之路,“牛场选址、圈舍建设、引种要求、免疫注射、各个阶段牛的饲养管理技术、环境消毒、精粗青饲料搭配……每次罗老师对我们进行培训,我都会去,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家更快地脱了贫。”周建均说,如今,牛棚里存栏29头牛,存栏的肉牛以及能繁母牛多,效益会比去年好,再算上发展蚕桑和养猪,年收入会更高。
“我们每个月至少会到村上五次,向村民进行种养殖技术现场培训。”走在利民村的村道上,罗兴德和底洞镇畜牧站兽医彭军一道,继续前往村上养殖猪、牛的大户家中进行饲养管理技术指导,并开展现场的养殖培训,让养殖户能够更直观地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巧。
而说到现场培训,罗兴德打开了话匣子。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秀琴周兵)扶贫攻坚新时期,“农民夜校”已成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珙县底洞司法所抓住这一契机,依托“农民夜校”,引导广大农民学习法律法规,增强农民...
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