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培查看大鲵长势。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在珙县下罗乡育贤村,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户,利用天然溶洞养殖娃娃鱼,年出栏成品鱼达到3万余尾,最近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娃娃鱼的附加值,并带动农户脱贫增收,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仿生态繁育降低养殖成本
“这个天然的溶洞叫石板溪大溶洞,别看洞口小,一进去别有洞天,里边有3.2万余尾商品娃娃鱼呢。”3月29日,何良培带着记者,走进这个溶洞,洞内刚安装了五彩灯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拍照。潺潺水流声中,溶洞清水池底的娃娃鱼依稀可辩。
珙县石板溪大鲵养殖公司总经理何良培是上罗镇人,以前常年在外地打工,2006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在育贤村石板溪大溶洞创业养殖大鲵,是全县仅有的一家利用溶洞天然环境养殖大鲵的业主。
由于缺少能繁育的种鱼,创业初期何良培主要从外地进购幼苗,因为大鲵行情好,养殖大鲵的业主较多,幼苗收购价居高不下。
“跟风养殖的业主越来越多,谁也没料到从2013年起娃娃鱼市场价格逐年滑坡:2009年每斤最高卖到过2000元,2013年-2014年降至每斤500元。由于商品大鲵生长期需要3至4年,2009年以每尾500元的价格进购幼苗,结果2013年遇到价格滑坡,出售价每斤甚至还低于500元。”2013年,大鲵养殖进入低谷期,何良培发现,身边的很多业主都选择了退出。
不过,何良培采取了一个相对折衷的养殖方案,成功渡过了困难期。如果大鲵幼苗高于他预期的盈亏平衡点,他就不再购进幼苗。随着大鲵市场价格逐渐走低,何良培购进的幼苗越来越少,加上商品大鲵不断出栏,最少时,他的溶洞里只有200多尾大鲵。
“外购幼苗成本高,且幼苗在运输途中有一定损失,成活率无法保证。”何良培想,何不利用溶洞的自然环境,仿照野外大鲵生存繁育所需条件,培育大鲵幼苗?
说干就干。2009年起,何良培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种鱼,2013年,何良培的种鱼在溶洞内仿生态的环境中成功繁育出幼苗,解决了大问题。
2016年,他的溶洞年产幼苗达到数千尾,商品大鲵销售收入也突破100万元,到2017年,溶洞年产鱼苗达到2万尾左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旅游+扶贫提升综合效益
解决了鱼苗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大鲵养殖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何良培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首先,拓展经营渠道,提高娃娃鱼养殖的附加值,构建 “旅游+”的发展模式。2017年底,何良培投入二十多万元资金,在溶洞内安装了灯光系统,将养殖基地开发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来游玩。
“一般节假日和周末人比较多,大家来避暑纳凉,到溶洞参观大鲵,同时消费品尝全生态大鲵宴。今年2月份开业以来,日均收入最高能达到1万元。”何良培说。
何良培算了一笔账:一条商品大鲵出栏需要3至4年,保守估计能长到3斤,目前每尾售价350元。如果吸引游客消费,每斤能卖到168元,每斤增加了40多元收入,提升了大鲵养殖附加值,另外还带动了其他农户的农产品销售。
其次,通过发动周边贫困群众养殖大鲵所需饵料鱼,既能解决好饵料的来源,也助推脱贫增收。
“娃娃鱼主要吃鲜鱼,如果从外地运输,成本高不说,饵料鱼因为运输途中死亡,造成不少浪费。”2016年10月,何良培联合其他4名村民,共同发起成立珙县石板溪乡村旅游服务专合社,后来又吸引48户贫困户入股,以 “公司+专合社+农户”形式,共同出资200多万元,修建鱼塘养殖饵料鱼。
育贤村1组贫困户李奎家中5口人,2010年左手摔伤,是肢体三级残疾人,平时在家务农。2017年上半年,他以扶贫资金2000元入股石板溪乡村旅游服务专合社,抱团养殖饵料鱼,当年分红240元。
今年春节期间,李奎还在育贤村文化广场开了一家烧烤店,“开业第一个月赚了1.1万元,除开工人工资,自己收入7000多元。”
“年产3万尾商品鱼,就需要饵料15万斤,今年专合社解决了2万斤左右饵料鱼,但是缺口还比较大。”何良培表示。
珙县水产渔政管理站站长赵应峰介绍,今年准备在何良培的大鲵基地试点配备5个集装箱养殖饵料鱼,每年可以供应10万斤饵料。“山区水资源有限,集装箱养鱼这种集约式养殖模式,可为山区贫困地区提供发展经验。”赵应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容)4月9日,珙县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汛前部署动员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会在该县县委党校举行,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经办人员、以及全县专职监测员等200余人参加培训...
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