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学清
“嘟嘟乌,乌嘟嘟,嘟乌嘟乌嘟乌乌……”一阵阵轻快激昂的哈号声,穿透腊月傍晚的寒气,从山那边飘过来。蓦然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在我记忆里,我们这一代农村孩子的童年是青涩的,寒酸的。家里没有电灯电视,没有玩具乐器。说起哈号,现在许多年轻人也许还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呢。其实,哈号的制作简单易学。它是用慈竹的自然大小竹节,每节的一头削薄,然后一节一节插入成型,最后的一端削成“U” 状(哈号发音器)。再用三片同样长的竹片分匀夹住,最后用竹丝簚编成圆箍固定而成。由于哈号的形状前面大,后面小,竖起来像一座宝塔,也像过去的土话筒。
据老人们讲,哈号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宜宾南溪福溪口一带曾是僰人寄居的地方。每到劳作之余,僰人就以竹制乐器,吹号为乐,庆祝丰收之喜乐,节日之欢乐。由于哈号声音宏亮,清新明快,则备受人们喜爱。所以“南溪哈号” 这种本土乐器就这样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了。
今夜又闻哈号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哈号是我们“60后” 及前辈人童年快乐的记忆。“南溪哈号” 这一民间瑰宝,经过祖祖辈辈一又一代的传承,如今己登上大雅之堂,已成功列入“四川省非物质遗产名录”。曾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展示演奏。2016年央视大众生活频道《醉美乡音》栏目组走进宜宾市南溪区,拍摄了南溪哈号的制作和演奏过程。
来吧,朋友!哈号吹起来;秧歌扭起来,让生活更精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梅)昨(25)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孙业礼一行到南溪区朱德旧居、翠屏区李庄古镇、三江口长江公园调研。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可陪同调研。当天下午,孙业礼一行来到...
南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溪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