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美丽天使只有爱没有怨
田婧,谁见了都说她像邻家乖乖女。每天,她都以最美丽的微笑、最亲切的语言、最体贴的护理、最饱满的热情来面对病人,去年被市卫计委评为“最美护士”,多次被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评为“微笑天使”“青年服务标兵”“医德医风标兵”等。
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以为田婧是位小姑娘,其实她在护士的岗位上已默默耕耘11个年头了,30出头的她,也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了护理骨干和护理管理者。
工作之初,田婧被分配到医院耳鼻喉科从事护理工作。一次,耳鼻喉科收治一位喉癌术后癌细胞再次扩散引起气管切开周围组织溃烂的病人,病人因为癌灶阻塞食道入口,不能进食,导致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并伴有严重的贫血,遵医嘱要为病人安置胃管。田婧每天坚持为病人输液、做气管切开护理、给病人鼻饲、翻身拍背、协助病人大小便等,并利用休息时间去陪伴、安慰,患者的老伴由衷地说:“连很多儿女都做不到的,田婧护士做到了,在我的心目中,她就像我的亲生女儿一样。”
2012年,田婧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康复医学科担任护士长。康复护理岗位是力气活又是细心活,田婧和姐妹们除了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外,还要对特殊病人进行特殊护理。有一次,一名患者因呼吸道感染,痰液较多加之病人剧烈咳嗽,需要吸痰。当她为病人吸痰时,大量的痰液夹杂着血液从气管导管中喷到她的脸上、衣服上,而她微笑着说:“不要紧,别担心,洗一下就没事了。”
作为一名护士长,田婧时常会想想,她能奉献给病人的,就是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的核心便是“爱”。每天早上7点半她来到科室,见到病人便问好。一句句简单的问候拉近了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距离;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使病人体会到了医患之间的平等和亲切,在护患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心灵的桥梁。
晚报记者 陈代容
廖莎:透析室里坚守了10多年
5月10日早上7点,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血液透析室护士廖莎和她的同事就来到了医院,换上工作服与鞋帽,开始调配透析液、安装透析管路、准备相关药物、检查所有设备。
7点30分,病人相继到来。廖莎热情地和病人打招呼。到这里来做透析的100多名病人,廖莎全部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到了上机时间,病人们穿上鞋套,来到透析病房。廖莎按照医嘱设定好的治疗参数,准备了透析记录单,病员们开始陆续上机。随着殷红的血液在管路里流转,病人开始了透析治疗。为了给病人长时间透析解闷,廖莎拿起遥控器,打开了病房里的电视机。
病人上机后,廖莎及同事并没有离开病室,而是坐在病人身边,监测设备的运转、观察病人的病情及血管渗血等情况,还要定时填写记录单,时常与病人交流沟通,告诉他们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和饮食禁忌。
“透析病人多数为尿毒症患者,每周平均要透析3次,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外,家庭还要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很多病人心情烦躁。”廖莎说,日常工作中,除了给病人做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外,还要与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在精神上、生活上都给予病人支持和帮助。
“透析病人来院透析,很多都是一个人来,所以,缴费、取药、报销以及给病人买饭、热饭等,这些跑腿活儿都是我们在做。”廖莎说,一个班次下来,基本没时间坐着,喝水都顾不上,最忙的时候是中午12点病人下机,下一拨病人上机的时候,只能轮班简单吃点饭。
回到透析室,病人已陆续下机,围坐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说着自己的感受。廖莎和同事开始忙着擦拭机器,更换床单,开窗通风,下午还有一批病人,所以要进行全面消毒。时间已至中午,第二批病人相继赶来,她们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10多年的护士生涯,廖莎用热情坚守着。
晚报记者 叶晓姝
陈容秋:青春和热情洒在临床护理一线
从事护士工作26年的陈容秋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脸上时刻挂着微笑。如今已是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长的她,谈起当初踏上这个岗位,她说理由很简单,只是单纯地想找个工作而已。而真正从事了护理工作后,她才明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26年,她把青春和热情洒在了临床护理一线。
作为内一科的护士长,这个科室送来的病人往往除了有精神障碍外,身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疾病。每次危急重患者送入病房时,陈容秋总是第一个到达病人床边,沉着、冷静地运用她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对病人进行观察,指导护士对病人进行进一步护理。
“辛苦自然是不必说了,既然干了这行,就要有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谈到工作,陈容秋显得有些兴奋,“我们的工作非常琐碎,各种检测、清洁卫生、喂药,还要帮病人清理排泄物,给他们洗澡。”作为经常要与精神障碍患者接触的护士,不得不说,陈容秋的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对她来说,被患者打骂早已是家常便饭。“你看,这就是刚才那个患者给我抓的,我去给她输液,她不干,一直挣扎,就用很长的指甲抓我,现在还有血迹。”陈容秋指着自己手臂上的几道红色的指痕说。
护理工作除了辛苦、危险,有时还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有一次,一位患者腹腔感染,吃喝拉撒完全不能自理,送来医院后家人便弃之而去。眼看病人生命垂危,医院马上对其进行紧急抢救并实施了手术。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家属却找上门来,说手术做得不成功甚至还要理赔。这样委屈的事情经常都会发生,但陈容秋觉得忍一忍也就过了,毕竟患者的康复才是她最大的心愿。
“只要能得到患者的一丝丝肯定,我们就感到无比安慰。只有患者有信心、有依靠,我们的护理工作就是一份荣誉和信任。有了这份信任,再苦再累都值得。”陈容秋说。
晚报记者 刘长宾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充分展示校本课程实践成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近日,宜宾龙文实验学校举行了第四届学生综合素质展示。本届学生校本课程展展示了美术、书法、摄影、舞蹈、跆拳道、声乐、...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