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6月21)日,农历五月十七,06时34分零9秒,太阳黄经达到90°,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夏至到。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不是“立春”而是“夏至”。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式确定了这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节气。作为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从日出到日落有将近17小时,而在宜宾,则有14个小时能看到太阳。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大概是因为白昼漫长,古人索性在夏至放假一天,用以祭祀、会友、宴饮。古时,历朝历代夏至祭祀都是最隆重的礼制之一。周朝时就有祭神仪式,名为“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以祈求消除饥馑灾荒;而明清皇帝则要在北京地坛祭祀皇地神。
为祈求丰年,除了皇家,民间百姓也会在夏至节气祭神。农人做出稻草人插在田间地头,再摆上酒食,作揖祷告,祭土谷之神。祭神之后,各家还需祭祖。夏至的祭祖仪式有一种简约的诗意———各家只须摘取一枝新长的稻穗放在祖先牌位面前,以示不忘祖先养育之恩足矣。此时官府也让大小官员放假回家,与妻儿团聚,好好休息、沐浴、畅饮、娱乐。在大江南北的餐桌上,唱主角的不是鱼肉,而是糕点与凉面。尤其是面条,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在南方则是“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也许长长的面条,正象征了那长长的白天。
古人笃信阴阳变化,他们认为夏至这天的阳气达到鼎盛,万事万物都是盛极而衰,阳至极后则是阴渐生。于是,古人认为夏至三候是“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指的就是指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对阴阳变化有所感应,于是麋鹿的鹿角脱落,蝉鸣槐枝,一种名为“半夏”的喜阴药草,也开始在沼泽水田中出现。此外,“夏至到,木槿荣”,每一朵都朝生暮死的木槿花,此刻也顺应天时,悄然盛放。
晚报记者 张新
新闻推荐
晚报讯日前,宜宾首家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顺利通过检验检疫备案,成为全省2家供香港蔬菜基地之一、12家供澳门蔬菜基地之一。这标志着该备案基地生产的蔬菜可以直接销往香港、澳门。为规范供港澳蔬菜...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