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新闻 南溪新闻 宜宾县新闻 江安新闻 长宁新闻 高县新闻 筠连新闻 珙县新闻 兴文新闻 屏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宜宾新闻 > 正文

抗战时期内迁宜宾的工厂(下)

来源:宜宾晚报 2016-07-04 20:02   https://www.yybnet.net/

□ 刘虔 刘燕蓝

内迁工厂的涌入为抗战大后方宜宾带来发展工业的先进机器设备以及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也奠定了宜宾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带动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对于当时宜宾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天原电化厂:

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于1944年内迁动工兴建,定名为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是我国最早的氯碱化工企业之一,目前为中国第二大电石法聚氯乙烯制造企业,西南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四川省突出贡献企业。

■ 中国氯碱工业主要厂家之一

天原电化厂由创办人吴蕴初于1929年在上海集资创办,次年投产。抗日战争期间,天原电化厂在1940年内迁重庆后建厂投产,1943年公司部分股权转让于前资源委员会,但这丝毫没影响公司的业务发展,产品在电力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于敌机的轮番轰炸,使得重庆电力供应紧张,工厂时停时开。为了不影响工厂生产,吴蕴初来到宜宾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宜宾具备电力原料以及各项建厂的条件,几经商榷后,1944年派张文邵到宜宾办理购地及筹建事宜,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厂址设在宜宾长江北岸蒋坝,占地面积约78亩地,背山面水,长江航道有船只通行,交通十分方便。

1944年4月,选派叶世强为分厂厂长,马允武为总工程师,后又提任张文邵为事务主任,负责宜宾分厂筹建。在总经理吴蕴初亲自主持下,分厂正式破土动工,设备陆续到齐,建设也全线铺开,但关键设备整流器一直没有到位,直到1946年,从上海天原调给的一台300kw同步式交流机及附属设备,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才到达宜宾。

据相关资料介绍,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在建厂初期,拥有电解室、蒸碱室、净盐室、漂粉塔、消灰室、冷气室、锅炉间等主要建筑物及相应设备。生产能力为烧碱2吨/日,漂白粉35%为3吨/日。投产后,因电力供应正常,生产颇丰,销路打开后,收益可观。天原电化厂初建时只生产烧碱、盐酸、漂白粉三种产品。1949年,日产烧碱约10吨。上个世纪80年代,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年产烧碱100千吨以上,此外还有盐酸、漂粉精、聚氯乙烯等20余种无机和有机产品,为中国氯碱工业主要厂家之一。

中央电瓷制造厂:

中央电瓷制造厂于民国25年(1936年)9月,在湖南长沙开始筹备,1937年12正式成立。抗战爆发先后迁移湘南沅陵、衡阳、贵阳等地,1939年内迁至宜宾城郊成立总厂。工厂初期由资源委员会与交通部合资经办,1942年,中央电瓷厂宜宾总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电瓷、电料、电器等产品。1945年交通部退股后,由资源委员会独资经营,改称宜宾电瓷厂。

■ 开设分厂缓解供求关系

1937年中央电瓷制造厂正式成立,出品的产品数目多至数百种,制造各种绝缘体电瓷供应全国电工需要。精益求精的各项产品得到了多方赞许,更是拥有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即使是每天加班加点地生产产品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由于属于精细产品其制作成本较高,主要以满足交通部电政方面以及铁路、公路所需要的大号双重绝缘子30万件。

民国27年(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占领了湖北,长沙也成为了危急地带。迫不得已,在该年10月中央电瓷制造厂停工了,将全部机器材料迁运到了湘西沅陵,并设立了分厂,在民国28年(1939年)5月恢复了生产,但由于缺乏制造材料,分厂产品产量因此锐减一半。随着日军在沅陵附近上空轰炸频繁,虽然电瓷厂的设备没有受到较大损失,由于制造材料的短缺,产量直线下降直接影响了后方的材料补给。同年10月开始筹建宜宾厂,并积极向国内外购买设备材料,以确保对前线的材料的供需。国内四处战火纷飞,交通运输成为了最大的阻碍,在国外购买的机械设备不能按时到达宜宾,一直到了民国31年(1942年)宜宾总厂才正式投入使用,新添置的机械设备年产量达到了200万件,大大缓解了紧张的供求关系。而地处湘西的沅陵交通运输成为了难题,所以成品经常滞留在途中不能按时运送。在民国33年(1944年)沅陵迁移到衡阳并改名为衡阳分厂,于该年7月正式开工。

■ 多次试验确保产品质量

中央电瓷制造厂出品的种类分为电讯用绝缘子、电力用绝缘子、装灯电料、无线电用绝缘子。

中央电瓷制造厂的原料主要是以瓷土为主,也叫高岭土,是由岩石风化而成。四川产瓷土的地区十分多,如南溪、江安、江津等地。但是四川的瓷土含氧化铁较多,色泽欠佳,远不如江西醴陵的瓷土纯白。同一地点生产的成分不一样,产品质量也会有所不同。往往上半年与下半年的生产成分有一定差异,因此每次原料进厂后,都必须先经过化验,测试其收缩性、吸水性、烧成温度以及其他物理性能。如果原料出现了较大的收缩性,烧成后瓷则不能与其附件相匹配;如果吸水性过大或烧成温度太高,产品就不易玻化,大大减低抗电性能。

“鸣锣开道”有讲究

“鸣锣开道”起源于清朝,以前各朝官员出行,只有仪仗士卒前引传呼,并不鸣锣。到了清代才增加了鸣锣。

“鸣锣开道”也是一种等级待遇,鸣锣次数的多少代表官位品级的高低大小。县官上街,仪仗鸣锣7下,谓之“打七棒锣”,意为“军民人等齐闪开”;道、府级官员上街,鸣锣9下,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提督和巡抚上街,则鸣锣11下,意为“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如果是都统以上官员上街,就要鸣锣13下,意为“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据《文史博览》)

新闻推荐

红色经典《白毛女》礼献宜宾观众

晚报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昨(6)日晚,上海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宜宾酒都剧场激情上演。这首唱响了半个世纪的熟悉旋律唤起了不少宜宾观众的回忆,为宜宾市民带来了...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抗战时期内迁宜宾的工厂(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