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原集团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引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吹响“双轮驱动”战略的号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艰苦不懈探索努力,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由一个濒于破产的国有老工业企业,向高科技绿色产业企业转变,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向精细化工企业转变,跃升成为全国行业的标杆企业和领跑者。天原的经验充分证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以现代高科技为引领,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趋势。
□魏在禄 肖金虎 何均虎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也更加坚定了宜宾天原集团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产业战略性转型升级,建设国际化企业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天原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和公司职工的共同心声。
一、宜宾天原集团实现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天原集团一直以推动中国氯碱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为己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内生增长的战略支撑,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把一个濒临破产倒闭的国有老化工企业,嬗变为全国同行业的标杆企业,实现从传统化工企业向高科技绿色产业企业转变,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向精细化工企业转变,国内、国际市场行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目前,天原集团已度过市场“寒冬”,步入绿色、高效、快速发展的新境界。2017年营业收入150亿元,实现税利6亿元,在近两年内分别增长54%、69.5%。预计未来三年内新增投资150亿元,营业收入、利税分别达到300亿元和12亿元,实现翻一番目标,向创建国际化综合现代企业集团迈出坚实的步伐。
通过近十多年持续自主研发和产学研联合研发,已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150余项专利技术和130余项自有知识产权;主要产品的消耗、质量、品种、清洁生产等方面均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有许多方面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国首批绿色制造体系工厂示范企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首批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全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当选为“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
二、瞄准国际化标准深度转型,营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全国氯碱行业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经营异常困难,行业平均开工率仅维持在50%至60%。但是,天原集团却持续保持了80%至90%的高开工率,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天原集团为何能走出市场困境,逆势上行,打开一条行稳致远通道?结论是,深度转型。
天原的深度转型,是坚持创新引领,按照国际化标准,以革命性的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化企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天原集团始终把科技领先作为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项目研发,围绕氯碱化工精细材料化、高分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化学电池材料等核心产业与业务,加强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合作,构建产学研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建立常态化开放式引才模式,引进一批国内、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带项目、带技术的高端人才。
天原集团海丰和锐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环保领先”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及四川行动计划,推进10余个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项目,实施“酮连氮法制水合肼”等5项新技术,构建绿色清洁、循环节约生产模式,各种产品综合能耗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被国家工信部列为“首批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工厂示范企业”,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入围的大型化工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氯碱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天原集团围绕国家新兴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探索本土PVC主导产业与新材料耦合关系,构建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培育和生产制造各类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化学电池及材料产业,从化工原料供应商向化工材料供应商转变,打开了天原人多年来想利用自产原料进入深加工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大门,实现了企业结构大调整、技术大升级、产业大发展。
三、改革攻坚破难题,强基固本增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天原集团与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背负着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众多弊病,一度举步维艰。面对市场疲软、亏损超亿元、无钱发工资、无钱买原料、濒于倒闭的现实,集团新一届经营团队坚持改革求生存,创新求发展,提出并弘扬“创新无禁区、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一切皆可能”的“三创”精神,果断走上大改革、大创新之路,对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和资本领域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
文化理念上,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并树牢“远见引领,创新为本,善集大成,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全力推行“全面改革,全面创新,全面突破,全面合作”的发展模式,以新的企业文化和思想观念为引领,公司领导层和员工队伍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战斗力和精气神全面提振。
人才激励上,突破“养懒人、养闲人”弊病,做到“双向选择、优胜劣汰”。整合岗位职责,精简劳务人员,控制节约成本,集团赋予产业链子公司人员招聘、人才引进的自主权,不断提供渠道、方法和平台,培养更多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任用经营管理者,不断完善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机制。
组织管理上,重点突破机构臃肿、冗员问题。不断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向扁平化的模式转变,做到决策执行管理层级责、权、效、能、利“五统一”落地。瞄准国际化、现代化管理目标,激励激发全员参与共同创利,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源利用创新,基本建立起全面创新体系。天原集团独创的“精细经营管理模式”荣获“全国第八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国家级一等奖”。
资本运作上,天原集团领导班子具有超前的资本创新意识,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推进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引入资本战略合作伙伴、股票上市、中期票据发行、融资租赁、票据池融资、定向增发等关键性的几大步融资创新,不仅为公司抵御金融危机蓄积了能量,从体制上突破了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瓶颈,一改过去单一的企业间接融资困境,有效解决了发展资本要素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
四、制定更高发展目标,创造企业崭新辉煌
天原集团把“十三五”时期定为加快产业深度转型,企业上新台阶的关键期,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按照“打造绿色化学材料和先进化学电池材料技术公司”的发展定位,向国际化企业进军。
实施“三大拓展”,构建发展新格局,即从基础氯碱化工向精细氯碱化工大拓展,从氯碱化工向磷化工、钛化工和电池材料化工等综合化工大拓展,从化工原料供应商向化工材料供应商大拓展,为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综合现代企业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做优“三大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新工艺采用上,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作为天原集团高起点进入钛化工产业的引领项目,力争三年内做到中国氯化法钛白粉行业前列,成为全球同行业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新能源项目上,以锂电正极材料为切入点,打造新能源循环产业链,使公司发展成为国内新能源锂电行业的标杆企业。新材料开发上,公司研发推出的“PVC-O+AGR”绿色供水管路系统,开发出了绿色环保、快速安装的高档装饰地板产品,建设3万吨PVC-O项目和年产1000万平方米高档环保型生态木板项目。
目前,天原集团正围绕资本产权、经营方式、组织模式、生产方式和三项制度改革等“五大改革任务”,着力推进增资扩股、员工持股等“十大改革项目”。一些重点改革项目已凸显成效,通过创利中心建设改革,“责权利”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员创业、全面创利的氛围进一步浓厚;通过生产系统智能化升级项目的实施,研发、营销、采购环节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哑铃型组织模式逐步构建完善,公司发展新动能蓄势迸发,公司发展新辉煌指日可待。
(魏在禄系宜宾经济研究院院长,肖金虎系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何均虎系市社科联主任科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玉霞)近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的,去年10月以来,市林业局组织实施了全市秋冬季迁徙水鸟调查工作,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宜宾市长江、岷江是秋冬季水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越冬地,今年有上万只水...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