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博物院将该刻石命名为“唐天授三年武曌异体字戎州碑”,碑为青石,高73cm,宽34cm,厚8cm。行书夹异体字,三列,单面右起而刻,其上刻字为:“维天授三年太岁壬辰一月丁卯三月十二日戎州□□”,“戎州”后二字已漫灭。其中,“天”、“授”、“年”和第一个“月”字为武曌异体字。该石碑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天授”为武则天第五个年号,其在天授元年改国号为“周”。“天授三年”为公元692年,即壬辰年。“丁卯”为公元727+60N年,按推算距离最近的应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27年,该石碑上的文字跨度为35年。
武曌异体字即则天文字(也称则天新字、武周新字、武后遗字或武则天遗字),是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基于政治理由而创制的汉字。则天文字初为十二字,后增至十八字,这十八个字的创造过程共经过五个不同的阶段,并且各有其政治目的及文化系统的内在意涵。随着人亡政息后,这批文字亦因失去其时代意义的支撑而随之被弃,后人遂用回本字。
“天”字字形接近“而”字,左右两边是弯曲的线条。从笔形来看,新造字“天”为金文的复古形体。“授”字,字形由“禾、久、天、王”四个部件组成,其中“天”为省写,碑帖专家施安昌认为其寓意是“天赐嘉禾,久为君王”。“年“由“千千万万”构成,包含武周皇朝“天授万年”、“千秋万岁”的寓意。“月”字从〇,从卐。“〇”象征盈月,“卐”谓吉祥万德。月寓指女性,此字有恭维武则天吉祥万德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真实地出现了“戎州”二字,以前谈到宜宾有“戎州”之称,大抵都是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到,而这块唐代刻有“戎州”二字的石碑,以真正实物的形态证实了史籍的记载,具有重大的证史作用。唐时戎州辖域范围臻至顶峰,跨云贵川三省,“西南半壁古戎州”可谓实至名归,此碑即是戎州荣光的亲历和见证者。
该石碑的文字记载从武则天天授年间跨越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见证了大唐帝国的崛起和繁盛,也见证了宜宾曾有的盛世。作为一块确切刻有“戎州”二字的定界石碑,是研究武曌异体字、武周政令和中央文化对唐帝国西南地区的渗透以及宜宾古地名称谓沿革、区划管理等不可多得的材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芯)6月14日,翠屏区钟鼓楼区域党委——新市民学校酒都工匠沙龙座无虚席,来自川茶集团、区农牧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