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全覆盖
□本报记者 黄泽君 吴亚飞
12月1日清晨,天蒙蒙亮,自贡市荣县鼎新镇西堰村村民袁国良背着背篓下田收菜。一筐筐收好的莴笋,被放进蔬菜棚,等收菜商来运走。蔬菜棚是村里用“运维资金”建的,可让菜农们躲风避雨、中转物资。天虽冷,站在棚里的老袁心挺暖。
这份温暖踏实的感受,源自2012年底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首批在荣县等10个县、2500个村展开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探索,通过各级财政向每个村拨付运行维护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运维。
今年,四川省将此项试点纳入20件民生大事之一,提点扩面,投入22亿元,实现了全省4.5万个行政村全覆盖。
钱从哪里来
率全国之先试点农村运维机制建设
荣县长山镇高松村以种植水稻、麦子等粮食作物为主,村里有一座老电灌站,是1600亩稻田的“命脉”。2011年电灌站铜芯被盗,全村人愁坏了。“村上没钱维修,就想集资解决。”高松村村支书张锦绣说,看似顺理成章的办法,实施起来却不容易,“村里595户人,挨家挨户协调,很难统一。”村两委想破了头,跑断了腿,花了几个月时间沟通,最终才由镇上补贴3万元,村里每户出资100元,共同凑钱对电灌站进行维修。“事情是解决了,但时间耽搁了,不少百姓那年由于浇灌受了影响,收成也减少。”
村社管理问题,也让宜宾县普安镇镇长周玉彬“脑壳痛”。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普安镇大理社区是务工大村,各类留守人员达420人,占全村总人口近20%。村干部想要送温暖送关爱,苦于“无米下锅”,想为留守儿童打造活动平台也有心无力。周玉彬说,缺乏青壮年劳力的大理社区本就“体虚”,再加上村社管理难,一度处境艰难。
实际上,类似的尴尬出现在许多乡村。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运维又跟不上,成了制约乡村发展和引发农村矛盾的因素。
2012年,转机出现。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我们赋予村级组织一定的财力,由村民通过民主议事方式,自行确定用于村内户外公益设施的管护和村内公共服务的开展,每年由省级财政补助3万元,市县财政补助2万元,平均每村每年5万元,由村民理财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监督、广大村民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省综改办协调办主任刘绣峰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各县可根据各村人口、面积等因素合理协调标准,但每村每年不低于3万元补助。
(下转11版)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