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群峰
题记:
这是一个由村民自选的“和谐协会”,政府没有指派一个人;协会成员全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前辈,没有一个现任“村领导”;基金全部由村里外出成功人士捐助,不耗费地方财政一分钱。
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机构和这样一群热心的老人,却春风化雨般地消解了诸多民间大小纠纷,创造了一方安宁与祥和。
北流市六靖镇“民间维稳协会”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启示:地方政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不妨多吸收“民间智慧”,倡导民众参与,充分利用好“草根力量”,尝试构建一种参与型及自治型的基层治理结构。
近来,北流市六靖镇党委书记张伟感到轻松许多。之前,他那间不大的办公室常常坐满了上访群众,“泡茶的工作人员忙个不停”。出现山林纠纷、宅基地纠纷甚至一些家庭纠纷,村民们都会来到镇里,令镇领导和信访部门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如今,书记办公室显得有点冷清。“矛盾和纠纷大多在村里化解了。”2月7日,张伟给记者道明出现这一改变的原因:“各村自选组建的‘和谐协会\’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民间和事佬”的神奇能量
在农村,一件刺刀见红的斗殴事件往往肇始自一件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因此,每一个纠纷都可能是导火索。
经常地,纠纷双方谁也不买账,司法所、派出所派人无法劝和,村干部也解决不了。这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往往能收到神奇的效果。这些老人通常在民间被称为“和事佬”。
去年10月,六靖镇长江村长江屯两户李姓邻居为两家房屋中间一条宽约3米的道路差点动武。一户要建新房,测地基时将道路面积全部囊括,另一户则坚决不同意。激烈争吵之后,红了眼的双方一个拿来锄头,一个抓起柴刀……幸亏司法所和派出所工作人员及时赶到,斗殴才暂时被制止。但纠纷仍然没有解决,双方在路上僵持。这时,村民们想到了村里维稳协会的74岁老人陈贤德。
在村里颇有威信的陈贤德一到,首先成功劝说双方放下器械,各自回到家中,然后他再分别对双方做思想工作——“大家都是邻居,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为这点事搞成这样,值得吗?”经过老人3个小时耐心劝说,双方最终达成妥协:在房屋间留出一米宽的道路。
就在同一个月,在隔壁的两江屯,两个陈姓亲兄弟为了一棵门前的大荔枝树爆发争吵。兄说树是自己40年前种的,弟说树是自己30年前种的。两人越吵越凶,几次差点打起来。看到这种局面,村里80岁的老人伍启茂找了个机会将两兄弟聚在一起做思想工作:“亲兄弟为了一棵树吵架,传出去多丢人。”老大性子顽固,最初不肯和解,后来伍启茂隔三差五登门调解,最终打动了他。后来老大摆上一桌好菜,请来老人和弟弟,兄弟当面握手言和。
一群老人组成的“民间协会”
在长江村委办公楼里的“长江村和谐协会”办公室,白发苍苍的陈贤德和伍启茂高兴地向记者通报自己的“战绩”:自去年6月协会正式成立以来,陈贤德一人便成功调解10余起大小纠纷,而伍启茂也有调解七八起的成果。
长江村是六靖镇推行“村级和谐协会”的首批试点村之一。长江村和谐协会共有10名调解员,分别负责根据各自然村分布情况划分的4个管理片区。成立以来,调解员们已成功化解大小纠纷五六十起,最为活跃的陈贤德还被村民封为“和事王”。
10名调解员的照片、个人资料等都被清楚地贴在协会办公室的墙上。长江村支书李春江介绍说,这些调解员都是各自然村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的老人,由村民们共同推举,村委对此没有任何干预。
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他们也愿意担起这样一份职责。“没想到这么大一把年纪还能发挥点余热,晚年生活更充实了。”伍启茂说。
伍启茂是长江村的退休老支书。每次调解民间纠纷,他都显得十分热情,不知疲倦,不厌其烦。4个多月前,为调解伍姓、谢姓两村的山林纠纷,伍启茂拖着年迈的身体,3次爬上山头,根据当年他作支书时的记忆,亲自将淹没在灌木丛中的界线重新测量出来。两村人为此大受感动,不仅认可界线,还杀猪宰鸡款待他。
“处理纠纷中,一些村民不太相信镇、村干部,担心他们‘搞关系\’,处理时偏心。我们这些老头是村民自己推荐出来的,多年来在村里的为人处世他们也看得见,都认可我们。”陈贤德这样解释他们这个群体的独特性。
“民间和谐协会”弥补政府管理力量“短板”
目前,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六靖镇辖区16个村、1个居委会和1个农业生产队全部成立了“和谐协会”。
在运行的半年多时间里,由民众选出的360名调解员,春风化雨般地消解了全镇范围数百件大小纠纷,将许多群体事件和案件的苗头都化解在萌芽状态。一些曾经比较活跃的上访村和上访户也渐渐“偃旗息鼓”。
“各村‘民间和谐协会\’的成立能收到如此立竿见影的奇效,超出了我们的最初预料。”张伟表示。
一定程度上,六靖镇推行“民间和谐协会”的创举亦是形势所迫。该镇位于两广交界之处,人口密度大,共7.8万人,且各姓氏杂居。此前,村民之间、各村之间的各种纠纷繁多,成为影响当地安定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中,村民纠纷一般都先由村干部解决。现实情况中,村干部专门处理纠纷的时间和能力都十分有限,而且没有经费。于是,争执不下的村民便经常从村里闹到镇里来,再解决不了就上访,而镇里的工作人员也是缺兵少人。
“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好民间力量,让群众参与管理,实现‘群众管群众、群众帮群众\’,成为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径。”张伟说。
政府部门注意到,平时在农村经常充当“和事佬”的老人们是一股可期利用的重要维稳力量。他们有威望,有闲暇,还有热情。如何把这股力量整合起来?村级“和谐协会”应运而生。
从去年6月开始,在镇党委、政府引导下,各村“和谐协会”陆续建立,同时制定了章程,并根据村民的投票选出大家认可的调解员队伍。
为保障协会的正常运转,各协会还拥有自己的“和谐基金”,全部由村里外出经商的老板等成功人士捐资建立,仅长江村就获得15万元捐款。基金由专门的会计监督,全部用于协会日常运转,其中包括调解奖金——依据调解纠纷的情况对那些辛苦的调解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种机制之下,调解员们既有正式身份,也有村民的认可与尊重,还能得到一定的奖金,自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从而成为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队伍。
新闻推荐
让农村沼气长盛不衰 ——北流市沼气建设完善后续服务、升级管理模式见闻
本报记者谢彩文本报实习生马欢“以前一家一个沼气池,用气时多时少、时有时无。现在全村用管道沼气,跟城里用管道煤气一样有福气!”村民邓清一边炒菜,一边乐呵呵地介绍。3月下旬,我们在北...
北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