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1月30日,年味还在乡间弥散,黄上桂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学校的建设。“在建的还有一栋宿舍楼,预计今年8月底可建成,到时孩子们都可以在新校园学习生活了。”
黄上桂是北流市清湾初中的校长,看着眼前初现规模的新校园,他心里既激动又着急。目前只有一个年级搬进了新校园,所以他最关心的是施工进度。
“没法不着急啊,学生连做早操也要分成两批。”黄上桂告诉记者,清湾初中有2281名学生,但以前只有24间教室,其中有一些还是C级危房。多数班级人数超标,最多的一个班已有90多名学生。由于学校太小,学生吃饭要分年级轮流去食堂,连建一个篮球场的地方都没有。
转机出现在2008年7月。当时,一些回校参加60年校庆的校友看到学校的窘状,萌生了募捐建设新校园的念头,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校友、村民、学校师生、外出创业的家乡人纷纷踊跃捐款。短短几天,捐款额竟然达到560万元。这对于一个农村初中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接下来的几年捐款一直不断,截至2011年底,来自于社会的捐款已达到1500多万元,清湾初中新校园得以不断建设。如今,走在清湾初中的新校园里,满眼绿树,四处繁花,仿佛公园一般,孔子像、景观池、状元亭、将军阁,令人目不暇接。
一所农村初中竟然能募集到1500多万元捐款,北流市教育局局长李如权说,这在北流并不少见。2007年1月,北流市成立奖学助学协会,拉开了捐资助学的大幕,至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助教款接近6000万元。目前协会账户上仍有1000多万元资金。
李如权对记者说,捐资助学为北流的教育带来了直接影响,许多寒门学子通过这种方式有了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学会了感恩,用好成绩来回报社会,全市的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形成良性循环。
据了解,目前北流已经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民间“公益助学文化”,如企业助学、社团助学、联谊助学、宗亲助学、网络助学等。“现在很多北流人不比谁钱多,而是比谁捐资助学多。捐资助学已成为北流市特有的一种文化。”李如权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敏8月10日上午11时,广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冯国平,带着中国红十字总会的重托来到北流义工罗智家里,送来了5万元救助金。在此之前,罗家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19万元爱心款。其中,有不少善款来自...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