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李炳炎 刘军海
“幼儿园想玩不给玩,小学想玩不得玩,初中想玩玩不动,高中压根不敢玩,大学想玩无所长。”这是几年前流传在北流市校园的一句顺口溜。
北流市总人口138万人,学生22.3万人,教师1.2万人。作为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北流市曾经也为“学生不听话,老师不幸福,家长不满意”而烦恼。
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困境,该市“对症下药”,于2010年提出打造“幸福教育之城”。
打造幸福教育,“减负”一路相随。经过3年的探索,北流走出了一条让学生快乐、让老师幸福、让家长满意的“幸福教育”之路。
“减负”不是口号更是行动
“老师,父母只知道整天要我学这学那,根本不知道我真的很累很累,我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北流市北流镇松花中心小学四年级一名学生曾向老师倾诉。
该校校长黄世德说,很多学生“只坐不想动,只唱不会跳,兴趣乏乏,精神萎靡”,体质差、爱好少、精神空、无特长。一些学校课间时间,静悄悄,学生躲在教室不愿动,埋头苦干“赶”作业。
“死气沉沉的校园,学生抱怨作业多,感受不到教育的快乐,感受不到成长的幸福。”北流市教育局局长李如权发问:是谁弄丢了他们的幸福?谁占用了他们的活动时间?
“减负”迫在眉睫,却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李如权说:“在一次教育论坛上,一位教育专家一番关于让所有人共享教育‘幸福感\’的话点醒了我。”
尽管确定了要走“幸福教育”之路,教育局却没有急于迈步。而是听民声,察民情,探民意,通过向社会各界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集意见建议。还按照南中北和城区4个区域,通过上门座谈、现场办公等形式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校长、教师和镇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座谈,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几经探讨,北流市得出结论:要实现“幸福教育”,必须下定“减负”决心。
对此,建章立制,加强督导,形成“减负”长效机制。仅2012年,督导中小学校52所,召开师生座谈会52场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5万份,发出跟踪整改督查表24份。组织督查小组累计80多人次,分3次对全市普通高中招生宣传、违规补课等进行明察暗访,累计不定期随机抽查学校52所,发出整改通知书11份。
把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纳入对学校评估和表彰奖励之中,纳入对校长、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之中,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等考核评估中,对违规办学问题严重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结合“幸福教育工程”,北流迅速出台多项“减负”新规: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及课时、不得挤占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和赶超教学进度等内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推“减负”。在这里,分数和升学率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尺,全市中小学生学业评定实行等级制,严禁将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和公布。
课堂“减负”课外动起来
6月11日下午,北流镇陵城小学学生思思打开电视,观看神舟十号发射直播。火箭喷薄而出,她激动地鼓掌,然后和妈妈一起包粽子,还自言自语:“如果我是神舟十号航天员,在端午节这天我会做什么呢?”
原来,思思念叨的其实是语文老师吴健宁布置的作文题。吴健宁说:“我想让每个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假期,于是就想出了这个作文题,学生感兴趣,参与性强,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一举两得。”
“如何在减轻课业前提下,又提高学生能力,这就‘逼\’着老师亮妙招。”该市教育局副局长谢婉秋说,低年级语文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避免重复性的写生字作业;高年级语文老师布置作业则侧重于讲究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数学老师则通过增加数学阅读、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家庭作业。
北流市通过规范办学,在学生作业量上硬性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
“减负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减教学质量。”对此,北流市从2010年起通过基础教育学校“有效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
城南小学陈晓萍的“快乐的数学课”,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生活中典型的数学故事、幻灯片等形式让枯燥的数学“活”了起来,学生还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一起在画板上画画。
快乐,从课堂延伸到课间。随着《阳光音乐》主题歌的响起,北流市永丰初中1000多名学生做起动作活泼潇洒的课间操。校长刘德海介绍,学校在每天25分钟的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大摆臂踏步,学生同时诵读《弟子规》、校训、校风、学风,广播体操、搏击操、跳绳、“同一个梦想”放松运动等项目,巧妙地将德育、体育、美育等融为一体。
课业负担减轻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第二课堂”、参与体育锻炼、参与读书活动。2013年春季期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均有所上升,视力不良率有所下降,城区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也逐步减少。
特色办学 促快乐成长
在“幸福教育”的理念下,北流市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规范+特色”的教育,提出了“合格+特长”的人才模式。涌现出一大批以“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孔子与儒学文化”、“音美舞第二课堂文化”、“书香文化”、“培养反思型学生”、“赏识学生教育”等等为特色的遍布城乡的学校。
这些学校在“减负”中,在特色教育的浸润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加校外课外活动,孩子们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学生的成绩不降反升,使得北流的教育水平一直在玉林市保持领先地位。学校还形成了“一生一特长,一师一专长,一校一品牌,一镇一特色,全市齐发展”的美育目标,艺术教育也走在全国前列。
学生的“幸福”,与教师的“幸福”息息相关。
为让教师感受安居乐业的“幸福”,北流市为乡村教师建设限价商品房、公租房1280多套,免费为8000多名乡村教师进行健康检查。招聘了1100多名特岗教师,其中有1/3是图音体和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心理健康等专业,使所有城乡学校尽可能有专业的图音体教师、信息技术、英语教师。
同时,在硬件上投入10亿元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先后启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农村学校课桌椅更新工程等,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投入7000万元资金,为农村中小学购买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和建设图音体多功能室。
课外活动丰富了,师生安全也备受家长关注。对此,北流市多举并措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联合自治区教育厅风险管理顾问加大校园安全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中小学没有发生安全故事。
作为广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之一,北流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推介“身边的好学校”,引导家长形成“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的观念,理性安排子女就近入学。目前,有近9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基本满足了乡镇和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今年6月,以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为组长的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查一行,深入北流市对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情况进行了督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群峰本报通讯员陈博李宏伟文/图整整10天,40多支演出队伍轮番登台献艺。这不是什么大城市的狂欢,而是来自北流市一个农村的文化艺术节。而且已经举办了十四届。不久前结束的北流市梧村文...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